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远人读诗》系列
潇湘诗会《远人读诗》(二十)丨海浪日夜在拍岸,人们眺望着海洋

  望不远,也看不深

  作者丨弗罗斯特
  译文丨方 

  沿着沙滩的行人,

  都转身向一边眺望。

  他们把背朝着陆地,

  整天眺望着海洋。


  有一条船在海上驶过,

  船身不断地往上升;

  湿淋淋的“地”面像镜子,

  映出一只海鸥的倒影。


  也许陆地有更多的变化,

  不过不管实情怎样,

  海浪日夜在拍岸,

  人们眺望着海洋。


  他们往外望不到多远,

  他们往里看不到多深,

  但是有什么可以阻拦

  他们那眺望的眼神?


朝向人生的激情

文丨远 

  诗歌的发展和其他文体的发展一样,都有过从十九世纪的传统向二十世纪的现代进行过渡的阶段。面对这一阶段的各种文体,都有闯入史册的重要写作者为之做出贡献。就美国诗歌的发展而言,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堪称这一过渡时期的核心代表。即使在今天来看,也难说有哪位美国本土诗人的重要性超过了弗罗斯特。
  说一位重要时期的诗人重要,决定性的标志是他拿出了具有原创性的代表作。原创不是每个写作者都有能力承担,更不是某个作家写了一篇(部)来源自我的作品就能说自己进行了富于原创的写作。真正的原创永远是打开从未有人打开过的大门,发现从未有人发现过的领域,挖掘从未有人表现过的题材。他的作品既能丰富传统,也能启迪后人。譬如弗罗斯特脍炙人口的《一条未走的路》《停马在雪夜的林边》等作品,就充满引人注目的原创性。这首写于弗罗斯特成熟期的《望不远,也看不深》的短诗似乎在告诉我们,弗罗斯特能写下那些作品的秘密根源。从该诗蕴含的内涵来看,它也毫不输于那些负有盛名的佳构。
  如弗罗斯特的所有诗歌一样,这首诗使用的也是最质朴的语言。对一个走上创作高峰的人而言,除了质朴,没什么其他语言是他们愿意选取的。唯有质朴才能抵达表达的核心,花哨或华丽的语言能获取暂时的眼球吸引,读者最终要面对的只会是质朴。质朴的真实意思是所有姿态的取消。真实不会有姿态,所以质朴是到达真实的唯一路径。读者最终要面对的也是写作者及其作品的真实。
  弗罗斯特的真实来源于自己生活的经历与观察,他又将观察交付给人生来检验。他的不少诗歌看似是从简单的生活中随意还原细节,实则是这些细节蕴含了很多人生的结论。人对生活,最忌讳的就是轻易下结论。很多结论经不起进一步的检验。弗罗斯特将诗歌的无数细节置于可检验的结论,就说明弗罗斯特始终保持对生活细致的深入和观察。很多时候,弗罗斯特也难说是在诗歌中下结论,只是当他的表达能唤起所有读者的共鸣之时,也就证明了弗罗斯特在观察和表达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感受。
  以这首《望不远,也看不深》来说,我们既能感受弗罗斯特的描写是基于某个真实的场景,又能感受诗人将这一场景设置在更复杂的人生深处。人整天眺望海洋可以说真实,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的真实。而在人生中,它又是很现实的存在——人面对生活,总渴望前方能出现某种值得自己追寻的事物。这就使“眺望”成为人生核心的真实。同样,诗中出现的“陆地”和“海洋”,既可以说是真实的陆地和海洋,也未尝不可以说是隐喻在人生中的陆地和海洋。前者是人近旁的代表,后者是远方的代表。人对近旁的大都熟视无睹,对远方的总感到神秘莫测。吸引人生的,往往就是那些神秘的部分,对远方的“眺望”也就成为最真实的人生场景。
  弗罗斯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不将某种人生的感受用形而上的方式来表达。形而上难以捉摸,也很难确切表述,弗罗斯特总将某种感受设置在某个具体的场景当中,这样不仅能使语言走向平常人的真实,还能使之得到更开放的辐射表达。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选择了人人都能理解和进入的场景。眺望海洋是人的惯常行为,弗罗斯特以极具耐心的笔触描写了这一场景,他甚至将“一条船在海上驶过”的时刻也写入诗中,这就使他的笔尖越是对场景有细节的描写,就越是充满细节之外的延伸,也越是充满一言难尽的人生况味。
  弗罗斯特的专心致志甚至可以使读者看到船身上升时,湿淋淋的甲板上“映出一只海鸥的倒影”。这是诗歌要求的细节,也是细节提供的真实。人的生活是由无数细节组成,有的细节可以忽略,有的细节却在人生中得到奇异的挽留。弗罗斯特能成一代诗歌大师,在于他将人生被忽略的细节也进行了强有力的挽留,并在挽留中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就像那只被无数人忽略的“海鸥”,当它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出现之时,对读者是记忆的唤醒,也是一种人生的唤醒。它让读者从它的“倒影”中体会自己曾经有过的某种亲见和向往。
  弗罗斯特更清楚的是,无论人怎样向往远方,总是离不开自己站立的位置。他甚至提醒每个向往海洋的人,“也许陆地有更多的变化,”这同样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人对近旁的事物容易视而不见,却不等于近旁就没有和远方一致的事物。更可能的是,近旁的事物同样值得人去细心体验。变化存在于人生的每个角落。只是对人来说,远方永远是远方,远方永远值得人去眺望。有眺望才有想往,有想往才有激情。这是弗罗斯特体会的生活真实。他自己不也是远渡重洋,前往英伦彼岸后才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功吗?从这里来看,弗罗斯特太有理由从自己的人生出发,说出“人们眺望着海洋”是共性的存在,也是人最富激情的存在。
  激情的表现不一定要用激情的语言来表达。即使我们感受到弗罗斯特的激情来临,也永远只看到他冷静的叙述。没有冷静,他就无法写出接下来的“他们往外望不到多远,/他们往里看不到多深,”之句。这里除了表面的面向海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是面向人生的激情感受。弗罗斯特使用的语言从不磅礴。太磅礴的语言反易走向空洞。他需要做的,是将一种行为来对应激情,哪怕这种行为只是简单的“眺望”。他告诉读者的,是没什么“可以阻拦/他们那眺望的眼神”。对弗罗斯特来说,这是激情的临界点,是语言的临界点,同时还是表达的临界点。诗歌在临界点结束,是最好的结束。
2019年5月13日夜


诗人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1874年生于美国旧金山。16岁开始学写诗,20岁时发表第一首诗。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其代表作有《新罕布什尔》《诗歌选集》《林间空地》《未选择的路》等。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