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远人读诗》系列
潇湘诗会《远人读诗》(三十六)丨世上的唯一财富,是我曾屡次痛苦


  愁烦

  作者丨缪 塞
  译文丨陈澄莱  宗 璞

  我失去我的力量和生活,

  也失去朋友和欢乐;

  甚至我失去了傲慢,

  是它会使我相信我有天才。

  当我刚认识真理,

  我曾以为它是位良伴;

  当我了解了它并有所感受,

  便觉得它真使人腻烦。

  然而它是永恒的,

  谁要是不认识它,

  在世界上就一无所知。

  天主在说话,人们应该应答。

  我在世上留下的唯一财富

  就是我曾屡次痛苦。

对生活的体验叫做真理

文丨远 

  今天提起法国的浪漫主义,读者总容易想起那些既激情满怀,又不乏多愁善感的诗人和作家。当我们退一步看,充满激情与多愁善感的又岂止那些写作群体?人类有思想以来,所有的情感元素从来都火花四溅。浪漫主义之前和之后的各种主义,无非是将某种情感在艺术中进行强调。人的情感不是无中生有,情感既与生俱来,人也永远将其摆在首位,甚至,人的情感始终伴随人类思想发展的每一次迈步。与其他生命的核心区别是,人的情感蕴含着人的思想,所以,在思想中投入专注的作家们会对情感有富于深度的艺术表现。

  位列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四大诗人之一的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1857)以《四夜组诗》名垂青史。这首题为《愁烦》的十四行也正是诗人在创作“四夜”巅峰期时,顺手打造的一颗明珠样的精品。在今天来读,不会觉得诗歌有陈旧之感。步入永恒的作品总是给读者新颖的感受,带给读者很深的触动。

  说诗歌给读者新颖,不是说诗歌在技法上别出心裁,而是主题的深入能唤起读者的复杂情绪。从这首十四行的第一段来看,每行像是抒发缪塞的个人悲伤。在读者眼里,也会觉得这首短诗和他的《四夜组诗》一样,是为已分手多年而念念不忘的情人乔治·桑而写。诗中透露的感伤甚至绝望都像是情感生活受到重大打击。

  首段的前三行连续三次出现的“失去”已表示缪塞的情感到了近乎崩溃之地。甚至,他失去的“力量和生活”“朋友和欢乐”以及“傲慢”,都是人生至为宝贵的东西。悉心打量的话,会发现第三行“傲慢”的失去恰恰是因为前两行的四种失去。对缪塞这样自负才华的男人而言,“傲慢”是他日常生活的支柱,如果连这一支柱也失去,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起笔就说“生活”已经失去。

  当我们进入第二段又会发现,缪塞这首诗未必是为乔治·桑而写。该段劈面而来的“当我刚认识真理,/我曾以为它是位良伴”之句,能让我们体会,缪塞内心的感受是由于对“真理”的认识。这是一首短诗很难承载的主题。所谓“真理”,既无限宽广,又无限简单。说宽广,是真理一词,原本就是人类的追求;说简单,是真理对人类来说,只有如何获得幸福的唯一指向,只是获得的方式不一而足。从他紧接着的“当我了解了它并有所感受,/便觉得它真使人腻烦”来看,缪塞显然知道自己指向何种方式,就他的经历和性格而言,缪塞所说的方式更多的仍是指向情感方面。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缪塞诗中的“真理”,还是没逃过人的情感领域。

  和所有伟大的抒情诗一样,无论缪塞的立足点如何来自自我,终究在突破自我,进入所有人的情感共同区域。所以,他接下来的段落就从狭窄的个人来到所有人的共同点,“然而它是永恒的,/谁要是不认识它,/在世界上就一无所知。”没有哪个个人敢说自己的情感和永恒挂钩,事实又是,人类是富于情感的生命,无论怎样的情感和谁的情感,总有能贯穿他人和永恒的部分。缪塞的这三行诗句异常肯定,又异常朴素,同时还异常坚决。敢写出“永恒”而又不使读者觉得诗人在夸夸其谈,就说明诗人写下的,的确是人类的部分。读者读到这里,会不知不觉从缪塞的情感进入到自身的情感。这也就是一首非凡诗歌的非凡之处,既写出属于自己,又属于他者的感受。它时时让读者共鸣,在共鸣中又给予认同。在这里,缪塞还直接了当地告诉世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中,只要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人,对属于“永恒”的就决不可漠视。哪怕极为私人的情感,如果能视其为“永恒”的一部分的话,也是使人走向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铺垫完成,缪塞的诗歌就极为从容地到达顶点,“天主在说话,人们应该应答。”从渺小的个人来到无限的“天主”,就说明缪塞的诗歌在向无限延伸。这是一个诗人的野心体现,也是诗歌自身的容量体现。缪塞没有被自己到达的无限吓住,而是冷静地回归自我。

  缪塞比谁都明白,一首诗的底牌只可能由作者自己摊开,所以他在“人们应该应答”的体会之后,做出了自己的应答,“我在世上留下的唯一财富/就是我曾屡次痛苦。”这两行结束全诗的诗句看起来平常,却令人惊心动魄,原因在于它们不仅是缪塞的底牌,还是所有人在生活中的底牌。读者在面对这一诗句之时,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和缪塞真没什么两样,每个活着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但走向幸福和真理的道路无不经历必然的“屡次痛苦”,甚至,更多人经历的是痛苦比“屡次”还多。所以缪塞写下的,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经历,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转化成所有人的经历和感受。

  能肯定地说,任何一个活着的人,无不希望在最后留下属于自己的“财富”,要么给自己,要么给后人。缪塞在经历人生的种种波折之后,发现“痛苦”才是“唯一财富”。留下“痛苦”有没有意义?当然有。对所有人来说,“痛苦”才是自己最深的体会,就像一个在快乐中的人想起痛苦时会依然感到痛苦,而一个在痛苦中的人想起快乐会觉得更加痛苦。所以,在痛苦和快乐之间,痛苦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谁都知道活着不易,谁都知道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这些简单的道理听起来容易,说起来也容易,在经历时却需要巨大的勇气。所以对人来说,认识痛苦比认识快乐更为重要。

  当缪塞承认“痛苦”是“财富”之时,未尝不是在代替所有人说出一个活着的真理。人生的快乐很难成为财富,因为快乐不具有痛苦本身蕴含的深度。当我们说诗歌是表现存在的艺术时不应忽略,诗歌还是表现真理的艺术。在缪塞这里,他将真理指向又平常又不平常的生活本质一面。人活着就是真理,从活着中经历痛苦才是真理。所以阅读缪塞,未尝不是阅读他赠予我们的一笔另外的财富。

2019年7月3日


诗人简介

  阿尔弗莱·德·缪塞,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1810年生于法国一个世袭贵族家庭。14岁开始写诗,18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因受雨果影响,曾加入浪漫主义文社。其诗热情洋溢,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富有音乐感。其代表有《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罗拉》《四夜》《埃梅林》《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