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1
国家公祭日|不忘国殇,团结共进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在惨痛的40多天里,我们失去了30余万南京同胞。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书中充满血泪的一页,铭记是对同胞最深沉的悼念。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日上讲到: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1937年至2021年,时间走过八十四载,昔日血流漂橹的金陵,已被重新振作的人民一步步建设成和煦而坚毅的南京。历史的伤疤留在江东门前,留在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深坑里,老城墙时时提醒着,战火曾在这里炙烤我们的同胞。

  当年的幸存者大多已步入鲐背之年,在册幸存者仅存62名,他们还在等待一个正式的道歉,却仍有反对者叫嚣着否认南京大屠杀。质疑在历史真相面前显得荒谬,但流逝的时间会模糊记忆的图像,在铭记、道歉之外,去了解被掩盖在大历史下,与我们何其相似的鲜活生命和生活同样重要。

  用“哀鸿遍野”形容南京大屠杀过于柔和简单。路上到处是端着武器的日本侵略者,巷子口,哭泣的孩子掰扯死去妈妈的手来抱住自己,巷尾横七竖八地叠着一堆尸体,血一层层淌到地上,大坑里闭不上的眼睛仍麻木地望着天空。

  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张纯如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无法发声的死难者记录了最后的画面,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得以撕破谎言、一一验证并公之于众。

  “有人说在难民区登记时,有五关难过:一是光头关、二是手上老茧关、三是肩膀上老茧关、四是头上帽印子关、五是套头的卫生衣关。在这五关上死的人很多。”——杨品贤

  “日本人来了,凶得不得了,见人就砍。马路两边死的人数不清,大部分是中央军,也有老百姓。从五里村到江浦,往江浦东一线,死的有5000人左右,江浦县组织了“红杠”、“白杠”,负责收埋尸体。”——刘志诚

  “总共12个人,一起赶到小土堆旁,要我们围着土堆脸朝外排成一圈,然后用布条将相邻的人的手都捆绑连结起来。待捆好后,日本兵就残酷地向我们这群人圈里摔手榴弹。”——梅福康

  “飞机天天轰炸,在鸡鸣寺过去没多远的地方被炸弹炸得像一个塘,有的人膀子、肠子一起炸的挂在树上。”——彭松云

<幸存者口述证言>

  当年份、地名、事件都已成为历史,巨大苦难下容易被遗忘的细碎呻吟更需要聆听、铭记。今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的并非战火与仇恨,而是在灾难中逝去的英雄与同胞,在南京的众多“失物”中,唯有生命无可挽回。

  南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家于12月13日降半旗为死难者默哀,《世界记忆名录》中存档着“南京大屠杀档案”。为逝去的生命留存遗迹,国家与历史从未忘却他们的牺牲。

  我们以诚挚的话语告慰死难者,铭记痛苦用以反思警惕。通过幸存者的发声,让每个人心存和平信念,尊重可贵生命,热爱平凡生活。

  曾因战争丧权失地,颠沛流离,而今我们漫卷红旗,生机勃勃,带着勇敢坚定的心奔赴未来。

  悼念同胞,回溯伤痛,是为了扎实脚步,更好前进。铭记历史,是以史为鉴,为复兴中国梦垒固基石。

  中国自古重礼,立公祭日礼待历史,祭奠逝者,不掩饰苦难,不逃避困境。铭记过去,只为前路。站在新时代,以宽广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守护真相,以众志成城的团结之力迈步世界之林。

沉痛悼念30万死难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