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2
寒食节|禁火的寒食有该铭记的“温度”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冬至节气后105日,清明节气前一、二日,因此有个“百五节”的别称。清代汤若望行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固定在清明节气前一日,并沿用至今。

寒食节沿袭于远古改火旧习,原唤作“禁火节”,又称“禁烟节”“冷节”。远古先民每逢此时要举行祭祀,熄灭上一年的火种,称为“禁火”,再重新钻燧取新火称为“改火”,两者之间有间隔时间,必须要准备熟食作冷食度日,即为“寒食”,节日也因此得名“寒食节”。但提及寒食节的由来,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


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之子重耳为避骊姬之乱流亡出走,流亡之路曲折颠沛,重耳的随从多数各奔前程,只剩几人忠心追随,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过卫国时,重耳一行误入荒地,介子推割肉煮汤为重耳充饥,重耳深受感动,表示日后即位必有封赏。

19年后,重耳回国即位成了晋文公,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带着母亲在绵山中隐居。后多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才猛然忆起旧事,赶忙派人请介子推回来首封,介子推却拒绝了,哪怕晋文公亲自去请,他也不肯相见。

John Jennings / 摄

为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由三面烧山,留一方给介子推逃生。却不想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等火灭上山,才发现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已然殒命。安葬遗体时,在柳树的树洞中找到了介子推留下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读后,潸然泪下。

晋文公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下令为其修祠立庙,每年的忌日举国禁火寒食,岁月流转中便成了“寒食节”,两千多年一直延续,从未间断。

寒 食

唐·韦应物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寒食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节俗众多。


禁火。寒食“禁火”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到唐代甚至皇家也参与进来,中华追缅先贤的坚定与诚心可见一斑。


食俗。寒食专用的节食不胜枚举,大多还有深刻的寓意。如山西、甘肃、陕西等地的“蛇盘兔”,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推,缠绕在一起,体现孝道,在山西介休的方言中,“蛇盘兔”和“必定富”是谐音,因此也是寄托美好祝愿的方式。山西地区还有“寒燕儿”,又称“子推燕”,做好后用柳条穿起来,以此纪念介子推,教导儿孙不忘养育之恩。晋南地区的凉粉、凉面、凉糕,还有全国可见的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都是寒食节常见的节食,先民们如此花心思在寒食的“研发”上,足见对寒食节的重视。

Anthony Ievlev / 摄

插柳。柳是报春使者,也是寒食节的象征。寒食节插柳有怀念介子推政治清明之意,从南北朝到清代的文献中都有对”寒食插柳“的记载。在记录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有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插柳自古有之,在民间各处盛行不衰,古人以其预报天气,记录时令,宋代赵云禛也曾写下:”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足见这一习俗的风靡。

Zhang Kaiyv / 摄

咏诗。寒食、清明期间,人们祭扫、踏青、游春,置身其中,触景生情,无论文人骚客,都要留下诗句。清代洪升的“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讲述了游子的思乡情切;五代云表的“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中道出对人生来去的淡然;唐代王建的“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慨叹物是人非的唏嘘……据查《全唐诗》中寒食诗词就有三百余首,另有宋金元词曲一百余首,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Luke Chui / 摄

秋千。秋千原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唐宋之后,这一习俗得以普及,成为了民间传统的游戏。

抛堶(tuó)。“抛堶”是宋时的一种以石块投掷他人石块的民间游戏,类似于后来的“打瓦”。 宋代张侃曾有诗云:“五五三三抛堶忙,柳丝深处映陂塘。”可见“抛堶”在当时十分流行。

除上述习俗活动外,寒食节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蹴球、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等活动,种类繁多。寒食节里,到处都充盈着春日的生气和温暖。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寒食节是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与追求。尽管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的节俗也在世代更替中相互融合,但寒食作为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传统节日,最终留存下来,节俗也延续至今。

寒食节,禁灭的灶火,换了位置跳动,温暖万千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