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要闻
我们的节日·端午特辑

  湘江观龙舟(外一首)


  梁尔源
 

  龙舟,龙舟!漂浮的图腾

  浪花擦亮你的铠甲

  长城认出你的脊梁

  航母仍踩着你的鼓点


  龙舟,后羿射出的利箭

  长弓藏于《离骚》

  锋芒隐身太极

  当白云插上了双桨

  东风喷薄出巨浪


  龙舟,《史记》熬出的强弩

  鼓点隐匿着草木兵马

  呐喊吞吐出大漠狼烟

  当江河举着浮沉日月

  一头醒狮在擂喊中涌立潮头



  划龙舟的汉子


  气昂昂的龙头下水了

  一块版图便有了雄起的冲动

  那些训练有素的荷尔蒙

  被发令枪点燃

  舞动的木桨一齐竭斯底里

  用力将天空打碎

  将云朵点化

  将倒影插成鱼鳍

  将一条江搅腾成一条龙

  鼓点弹奏出浪花

  心跳都拴在鼓槌上

  热血按一个频道起伏

  心脏隨一个节奏赴死

  头巾象摁住头颅的催命符

  那些铿锵的裸体

  似离骚吐出的狂飚

  剧烈晃动的脊梁

  是紧追炎黄的魂魄

  用汗水煮沸的江水

  将神州铜冲刷得铮亮闪烁

  在腾挪中大开大合

  就像一个青春躯体上

  扇动着的崭新鳞片



  端午节


  罗鹿鸣
 

  买一把艾叶挂在门口

  遇妖除妖遇邪驱邪

  我们,有了五毒不浸的

  金刚不坏之身,可以

  心无旁骛,青翠的粽叶

  晶莹的糯米

  举行一场并不风光的婚礼

  五花大绑之后

  水与火的洗礼之后

  有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幸福

  于是,芬芳溢出


  有棱有角的纪念

  充实而饱满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

  文化盛宴



魂兮归来

海叶

  就像亘古的江河,那些泥沙、砾石已被时间锋锐的爪子,磨得无比光滑。

  就连那些残留在水面的倒影,也满是皱褶。

  一个朝圣者,步履中到底蕴含了多少跋涉、多少风雨、多少孤寂?

  我的叩问,注定没有答案。就像河边的一棵枯柳,叶子尽落,满身风雨。但在我的想象里,依旧有最暖的风,在小心翼翼地靠近。

  五月初五,彼岸依旧保持着不变的景致。那些草木和月色,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而散发着幽香的诗篇,因词语的逐渐枯竭成为奢侈。有时,那些许的轻颤,像轻柔的水波,让一个诗人在液态的纸上安身立命。

  就像被岁月搁浅的龙舟,被一缕月光和粽香牢牢系在岸边。

  我知道轻柔的水波,怀抱里携带了干净的虔诚——

  一直在静候,静候诗人的魂兮归来。



汨罗江上的记忆

梁瑞郴

  蝉鸣最烈的时候,也是盛夏太阳最烈的时候,我们三五同学,必结伴向汨罗江走去。

  其时,我们正在湖南师院平江分院“开门办学”,所谓开门办学,在我看来,实在是“关门办学”。平江分院地处平江与汨罗搭界偏辟乡村,小地方名叫时丰,学院地址原为国营茶场,稍加改造,便变为平江分院。

  因为偏居一隅,远离长沙的喧嚣,便可静心上课读书,这也是鼓动我们开门办学的官员们始料未及的。

  平江分院就在汨罗江边,约半里地,穿过一片茶地,可见一片鹅卵石河滩,那便是遐迩闻名的汨罗江。其时,酷暑难耐,我们便结伴到汨罗江,偷得一时的凉爽。

  江边宽约百米,每日我们仗着水性,往来江上,游个痛快。也有水性不佳者,面露难色,只能在江上浅处游玩,口中直呼:和屈原做伴,和屈原做伴。

  当是时,王昌猷教授正给我们讲《离骚》,且授业处正在三闾大夫投江之畔,让人生出无限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最强烈的是屈原的殉道精神。我不禁有无限感慨,眼前的这条江,结束了一个高贵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形象。我至今眼前仍浮现王教授绘声绘色朗读屈原名句的神态。“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屈原,那种敬仰之情,无以言表。此后读《橘颂》《涉江》《怀沙》《九歌》《天问》《渔父》……越走近屈子历史的深处,越对这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诗人,怀着顶礼膜拜的感情。为一位诗人,专门建立一个节日——端午节,这是中国历史的唯一。

  那个特别的夏天,我就在这条特别的江中,度过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我曾经与同泳的朋友说,在汨罗江游泳,是不是会亵渎屈子?朋友很坚定地说,不,绝对不会,我们没有能力拯救屈子,但我们至少可以陪伴屈子。

  时间伴随汨罗江水流淌了三十多年,机缘让我和余光中先生有多次交往。我记得有次和余先生在火宫殿闲聊,余先生突然问我,你觉得孔子和他学生曾子同行时,谁先谁后?这问题一时让我犯难,想了半天,以为是脑筋急转弯题,惦来惦去,仍无法猜出,只好直言,这实在是没办法回答!余先生神秘莫测地说,这还不知道!争先恐后吧,引得哄堂大笑。这是余先生的高智慧幽默。我也趁机跟余先生说,你说过“蓝墨水是汨罗江的上游”,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整天泡在蓝墨水里呢?余先生笑而不语,眯眼打量我半晌说,你不成了作家吗?我们不约而同,哈哈大笑起来!

  时间又随汨罗江水流淌了十多年,余光中先生也已作古,但他要做屈原和李白传人的誓言以及蓝墨水上游的诗句,言犹在耳。

  端午,中国历史最恒久、最盛大的凝固的诗篇,当你吟诵这样的诗篇时,才会真正感受到,只有文学走向民间,才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



五彩斑斓粽

邓文慧

  早几年前,我驻村扶贫,那里路远山高,人好景美,离开城区100多公里。

  记得某年端午节头一天,下班后,我们接到紧急通知,节后上级要来检查工作。正当大家收拾妥当、有说有笑正准备登车,听闻这消息,脸上表情,瞬间“晴转阴”。有位年轻妈妈侧过脸去,眼泪直往下掉,转身回宿舍;伙伴们都放下行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在民间,端午节是格外隆重的节日,全家人一起包粽子,赏龙舟,其乐融融。那个端午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我这个“乐天派”也乐不起来了。

  几十年来,家中有老兄打理,才有了我在外的安心工作。年过八旬的老父老母,一直也是老兄照顾着。侄儿“5·1”结婚,本来答应老兄回家道喜的,任务繁重,脱不开身。乡村干部都没休一天,作为驻村干部,我又怎能开溜?

  节前一天,姐姐来电,叫我带上一家人回去聚聚,说是她家的杨梅今年结得好,可以摘了去自酿杨梅酒。儿子从长沙来电:爸爸,怎么端午节也不回家?你不回来,妈妈说就不出门去玩了。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直接把电话挂掉了。远在深圳的侄女回到家,传话给我:爷爷说你半年没有回家了,是大大的不孝!

  端午节,怀着对家人的歉疚,一颗心惴惴不安。上午10时,夫人发来微信:我们乘坐的高铁出了故障,门突然打开了,无法关闭,只好紧急停车,等待维修,估计赶不上午饭了。我没有回家,夫人拗不过儿子,只好独自带着他回娘家去,不料遇上突发事故,我只能干着急。除了祈祷,埋头工作,我还能做什么?

  忙忙碌碌一整天,晚饭后,乡政府又在村里召开了50多人参加的扶贫会议,走完程序,已深夜11时。会议一结束,村支部书记马上站起来,振臂一挥,大声宣告:大家辛苦啦!为了犒劳各位,请大家到村民广场吃粽子,喝擂茶,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喔!

  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笑了笑说:书记不说粽子,我还忘记今天是过节了。

  一行人来到广场上,四周灯火通明,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三张八仙桌并排一起,二十多把靠背竹椅团团围坐。桌上,一大钵擂茶热气腾腾,几大堆粽子形态各异,粽香扑鼻,青青粽叶上,绑着五颜六色的丝线。数十名村妇,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色彩艳丽,与粽叶上的丝线互相呼应,渲染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支部书记自豪地介绍:我们村里的外来媳妇,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地20多个少数民族。今天,为了表示感谢,她们特意穿上民族服装,制作民族特色粽子,跟我们一起过端午节。等会,她们还要表演各自民族的舞蹈,请大伙儿欣赏。我们只管尽情地吃,尽情地喝,不醉不归如何?

  顿时,掌声响起来,音乐响起来,妇女们载歌载舞,我们把酒言欢,先前的不快统统抛到脑后。

  书记看我们边吃边赞不绝口,站起身来自豪地介绍,从本地常规的四角粽、枕头粽、指头粽,到各具地方特色的臭豆腐粽、辣条粽、巧克力粽子、榴莲水晶粽、螺蛳粉粽、黑蒜粽子等,娓娓道来,欢乐开怀。

  当介绍到少数民族粽子时,书记特别仔细,壮族的马脚杆粽子、傣族的竹筒粽子、水族的黑白粽子、畲族的五节粽子等如数家珍。尤其是布依族的五彩粽,用天然植物密蒙花、枫香叶、红高粱、紫番藤等精细熬制成汁,染成黑、紫、黄、红四种颜色的糯米,再和本色糯米,用特色粽叶包在一起,最后放上一块腌制好的五花肉。这五彩斑斓的粽子,象征多姿多彩、幸福吉祥的生活。

  吃完粽子,喝擂茶,如果说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美食,擂茶则是这里地道的名片,令人回味无穷。特制的瓦擂钵,特有的竹勺,特浓的茶鲜,拌着炒好的花生、芝麻、玉米、黄豆、绿豆、糯米、花椒、生姜擂成的浓香,解渴充饥,保健养生。书记敬大家一碗又一碗,我喝了三大碗,连呼过瘾。

  吃饱喝足,我们也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踩着欢快的节拍嗨起来。

  天空星星点点,东方渐渐泛白,仰望星空,浓浓粽叶香,悠悠端午情,这个五彩斑斓、团结吉祥的端午节,令我没齿难忘。



龙船鼓响(小小说)

邓建华

  格塘不大不小,近三千亩水面,共塘喝水的却有四五万人。格塘平时看不出热闹,但端午节,就不一样。

  垸子里,几乎村村都有龙船,人人都懂龙船。上万人往那个地方赶,为的是看划龙船。更多的,是为自家村里龙船来加油的。为看船,有晒脱皮的,有摔破草帽的,有掉到水里爬起来跺脚笑的,喊破嗓子,挥痛手臂,都不在乎。格塘人说,宁愿做坏一季田,不愿输了一回船。

  熊成大爷当年是划头拨水的,那才叫威风八面啊。在格塘,如果允许你上船,证明父老乡亲承认你是条汉子了。如果请你坐头拨水,那就是真正的万人瞩目。龙船坐头舱的划船手,叫头拨水,必须是嗷嗷叫的男人啊。要知道,两船比赛到了接近终点的时候,头拨水的木桨才会猛地插进水里,船就会飞起来。关键时刻,往往是头拨水的实力,决定船的输赢。尽管反反复复有人念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格塘人还是在乎输赢的,尤其熊成大爷。

  他还是熊成伢子的时候,龙船扳艄的老黑就说过,你给老子拼个第一,翠娥妹子给你做老婆。翠娥是老黑的满女,上十里下十里,是没有哪个女子能比的。求亲的踏破门槛,老黑都没有搭理。老黑就想着端午节龙船上选婿。一船人明明白白听着呢,熊成伢子感觉血往上涌。他仿佛看见了打彩的翠娥在岸上望着自己笑。他不停告诉自己,一定要赢一定一定,可是,也就是那一回,偏偏他们的船输了别的村半舱。老黑的脸就黑了下来,自然,翠娥也就成为别人的新娘。熊成大爷若干年后说起这事,恨恨地骂,怪谁呢,她爹当着那么一船人说要把翠娥给我,其他小伙子还有心思划船吗?都是血气方刚啊,其实谁都想赢船,其实谁都想娶翠娥啊,你老黑硬要说破这个事,顶多给我私下里留句话就可以了啊。

  这些,当然是老话了。当年的熊成伢子没有娶到翠娥,就谁也看不上了。慢慢就拖老了,变成了熊成大爷。后来一场眼疾,让他彻底看不见了。好在,有政府照顾,“两不愁三保障”,日子过得还不错。

  熊成大爷不能划船了,但每年端午节必定早早端坐在大堤上,他说,我要听见龙船鼓响,才感觉活得带劲!大家伙都知道,熊成大爷来听龙船鼓,准会带来一堆鞭炮。他只要听见广播里说自家村里的船夺了第一,就对着身边的侄儿大声嚷嚷,快,快,将鞭炮都给放了!要是输了,他就会起身,说,一挂不留,把鞭炮扔水里吧,不留不留真的不留。

  鞭炮是熊成大爷买的,他每年出了正月就开始买鸡崽子喂,鸡长得差不多了,就只留三只生蛋鸡,就开始专心专意捡蛋,鸡蛋积攒一瓦罐后,他就拿去换鞭炮,当鞭炮积攒到十几二十挂的时候,端阳就来了。就这样,他每年养鸡生蛋,拿蛋换鞭炮。最后不管鞭炮是放了,还是扔了,来年,熊成大爷照常会喂养生蛋鸡,照样盼端午节,照样去听龙船鼓响,照样唯愿自家村里的船夺第一。

  前几天,有人来劝熊成大爷住敬老院。开始他不情愿,慢慢他想明白了。熊成大爷说,好啊,在敬老院楼上我还能够听见龙船鼓响,只要鼓一响,我这心里啊,就有两把桨使劲划起来,我就感觉到我身子飞起来了,我的村子飞起来,我的日子飞起来了。



端午的烟雨和沧桑

曾高飞

  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那雨下在天地间,江河湖海不安分;也下在我们心里,心情湿漉漉的——只因为一个人,屈原;只因为一个节,端午。

  五千年文明,群星璀璨。被遍及全球的炎黄子孙,用庄重节日来沉重祭奠和深切缅怀的,屈原是绝无仅有的。读懂了屈原,就读懂了中国文明史;读懂了屈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人的家国情怀;读懂了屈原,就读懂了中国人的逐梦情结。

  屈原是一座丰碑,巍然耸立在文化历史深处;屈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汩汩滔滔,一路奔腾,汇川成海,生生不息。

  懵懂的学前,眼巴巴地盼着过的,有两个节日,一个是端午,一个是中秋。因为中秋有月饼,端午有粽子,过节能满足口腹之欲。月饼简单,无非是面粉加糖,口味单一。粽子复杂,主材是糯米,包上五花八门的馅,有糖、有肉、有咸蛋黄,味道比月饼好得多,更让人难忘——就连主材糯米,都是一年难得吃上三五回。庄稼人实诚,糯米产量低,娇气,占好地,难伺候,种糯米的少,一年只辟出一小块地,种上一点点,留着端午做粽子,春节做糕点。

  端午吃粽子,品尝的是美味,滋养的是精气神。那时候,在偏僻农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端午格外向往。包的粽子不多,端午那天,作为主食的补充,蒸在锅里,按人头来。发放粽子的时候,父母口气沉重,表情严肃地问:知道为什么吃粽子么?为纪念一个人。已经读初中的姐,读小学高年级的哥说。纪念谁?父母再问。屈原,哥哥姐姐说。为什么要纪念他?父母最后一个问题。屈原爱国,是个大诗人,哥哥姐姐说。父母是农民,却也有点文化。在家人问答中,我对屈原有了最初的了解和崇拜:原来爱国和做诗人都了不起,大家都会纪念他。

  上了中学,在历史书上,我看到了屈原站在汨罗江边的画像;在课文中,触摸到了屈原的文字,对他肃然起敬。过端午,一边吃粽子,一边心情沉重地想起屈原的人,想起他那句励志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初二那年端午,吃完粽子,拿出所有课本,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书本扉页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后来到省城读大学,专业是中文,屈原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于他的作品,渐渐读得多了;对于他的为人,渐渐了解得多了。过端午,不仅仅流连粽子的美味,更爱包在粽子里的精神,知道了更多屈原精神的内核。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把普通百姓装在心里,成为自己今天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提醒我们要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其未悔”,告诉我们要有善心,行善举;他说“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坏了品格,坏了良心。

  又到端午,仲夏时节,万物葱茏,一派生机,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有屈原精神加持,我们活得更加坦荡,更加通透,更加热烈,更加喜欢世界万物,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母亲的端午

易文中

  离端午还有一截,母亲就开始忙活起来。乍看她风风火火的样子,还以为她在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不然,母亲只是手拙而已。她无论干点什么,动静都闹得很大。

  虽然手拙,母亲斗嘴却从没输过。不过,母亲斗嘴的对象只有我父亲。每次和父亲吵架,她只要一句话:“咯几个崽未必是你生出来的?”立马就把父亲的嘴巴堵上了。母亲和父亲搭了几十年伙,吵了几十年架,终于变成了后来的样子——谁也奈不何谁,谁也离不开谁。所谓的相爱相杀,大概就是指的我父母亲吧。

  但母亲也有手不拙的时候,比如包粽子,就是她的拿手活,这让她在村里很是收获了一些尊敬。

  正因为这样,端午节在我家的动静往往比春节还大,母亲也一连好几天都笑意盈盈的。

  老家的粽子以三角粽为主,青绿、玲珑、紧实、惹人喜爱;也有少量的枕头粽,是从外地传过来的,但身形臃肿,入不了母亲法眼,她包的都是三角粽。包粽子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首先是选材。糯米必须是绥宁、洪江一带山区出产的,生长期长,软糯香甜;粽叶必须是雪峰山上新采摘下来的,最好还带着露水;捆扎的绳子必须是野生的棕树叶,可以与粽叶的香味相互生发。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粽子,大都用棉绳捆扎而成,离古法相去甚远,已经不能喊做粽子了。其次是制作。先把糯米倒进冷水里浸泡四个时辰左右,然后取出沥干,加入适量的食用碱和盐,再根据个人喜好和经济条件,加入五花肉或红豆、绿豆之类拌料。最素朴的是纯碱粽子,什么拌料都不加,同样广受欢迎。接下来是填料和捆扎。填料不难,难的是捆扎,既要包得严实,又要包出棱角,这就看本事了。母亲的底气正来自这里——她包出来的粽子,怎么看怎么好看。最后一道工序是上甑蒸,以大火隔水蒸三个时辰,即可大功告成。闻着弥满屋子的粽香,笑容会在母亲的脸上慢慢荡漾开来。

  那阵子家境不好,母亲包的都是纯碱粽子。改革开放以后,家里包粽子的花样就多了起来。记得第一次吃肉粽,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离端午节还有三四天,母亲就把粽子做好了,浓浓的肉香直往鼻孔里钻;但她并不许我们拢边,一定要等搞副业的父亲回来。我们只得一边望着蒸笼,一边掰着指头,任喉咙里咽涎水的咕嘟声响成一片。

  端午节晚上,父亲总算回来了,卸下铺盖卷,把錾子等工具丢在墙角,扫一眼桌上的粽子,一声不吭挑起粪桶出去了。母亲望着父亲的背影,轻叹一声:“你们几兄弟吃吧。”转身就进了厨房。在母亲转身的当口,我们早已扑到桌边,你争我抢、狼吞虎咽起来,直吃得饱嗝连连,才心满意足上床睡觉去了。

  待我一觉醒来,却见堂屋里还亮着灯,母亲和父亲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母亲语带怨气:“一走就是几个月,到底挣到钱冇?”“还冇结账呢!他们几兄弟下学期的学费总该有吧。”父亲的声音在堂屋里瓮瓮作响,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母亲不吭声了,忽而像是想起了什么:“这么好的粽子,你就不晓得尝一个?”父亲默然,好一阵才说:“我不饿,你们娘几个吃吧。”屋里一片沉寂。

  他真的不饿么?我思忖着,迷迷糊糊又睡了过去。

  参加工作以后,天南海北的粽子,我不知见过、吃过多少,却再也找不到那种狼吞虎咽的感觉了。尽管如此,母亲每年还是照常做她的粽子,照常托人带给我们。我心里明白,对母亲来讲,这既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寄托,一种牵挂。

  三年前的清明,九十多岁的父亲在菜园整修篱笆的时候,突发胃部大出血,在医院躺了两天就去世了。母亲没了斗嘴的对象,不得不跟着我们兄弟住到了长沙。过了两个月,母亲郑重地对我说,父亲派鸟雀子来接她了,天天站在窗台上喊,要她回去。我们轮番劝说无果,过完端午节后,赌着气把她送回了老家。没想到第三天,母亲就溘然长逝了,我们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端午节又快到了。不知道,天堂里的母亲包了粽子没有;更不知道,天堂里的父亲尝了她包的粽子没有。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