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动态
诗耀瑶山:北乔诗集《大地上的星辰》分享会 暨创阅中心成立仪式在江华举行——以诗为媒搭建民族文学新高地,多元对话共探精神家园的诗意建构

  9月20日,“《民族文学》湖南江华创意写作与阅读中心”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正式授牌成立,本次活动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湖南省诗歌学会、湖南省瑶族文化研究会、永州市作家协会、江华瑶族自治县文联、江华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党委、政府承办。

  作为此次文化盛事的重磅环节,由湖南省诗歌学会、湖南省瑶族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著名诗人北乔新诗集《大地上的星辰》分享会同步举行。来自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围绕诗集的诗学价值、艺术特色及北乔的多元创作实践展开深度对话,共同见证这座“扎根民族土壤、仰望文学星空”的诗学地标在瑶山大地崛起。

  分享会由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胡述斌主持,《民族文学》杂志社副编审郭金达、《芳草》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林东林、《星星诗刊》杂志社社长助理《星星诗词》主编李斌、《湖南文学》编辑部主任易清华、《爱你》杂志社总编魏斌、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瑶族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瑶族文学创作中心主任黄爱平,诗人、作家梦天岚、郭永莉、刘炳琪、范亚湘、吴凯、张一兵、刘翼平、周龙江、刘忠华、乐虹、田人、金锦云、陈茂智,永州市作协主席吴茂盛、永州市作协副主席、江华作协主席刘朝善等参加了分享会。分享会上,北乔分享了新书《大地上的星辰》的创作历程。

  瑶山启文运:创阅中心搭建民族文学新平台

  金秋九月的江华,层峦叠嶂的大瑶山浸润在温润的桂香中。9月20日上午,“《民族文学》湖南江华创意写作与阅读中心”(简称“创阅中心”)授牌仪式在水口镇隆重举行。

  文化赋能瑶山:文旅融合打开新通道

  江华作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朱钢在授牌致辞中指出:“创阅中心的成立,旨在将国家级文学平台的资源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通过创意写作培训、文学阅读推广、民族文化挖掘等系列活动,让文学真正走进基层、服务群众,为江华乃至湖南的民族文学创作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创阅中心将重点开展“三个一”工程:每年举办一届民族文学创作论坛、培育一支基层作家队伍、打造一个瑶族文化文学品牌。水口镇作为江华瑶族文化核心区,其独特的盘王文化、瑶锦技艺和生态资源,将成为创阅中心首批重点挖掘的创作素材。

  授牌地江华水口镇被誉为“神州瑶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当地着力打造“中国爱情小镇”。水口镇是因湖南省一号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而整体搬迁重建的移民新镇。搬迁后,全镇2657栋移民房按过山瑶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瑶族建筑集群。小镇的核心景区是瑶都水街(也称七星水街),全长约3公里,沿水铺排,形如北斗。水街以瑶族祖先盘王和三公主的爱情传说为主线,打造了诸多象征爱情的景观,如爱情码头、鹊桥、爱情博物馆、同心墙、绣花楼等,还原了盘王和三公主从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守的传奇爱情故事。

  星耀分享会:专家学者解码北乔诗学世界

  当日,由湖南省诗歌学会、湖南省瑶族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北乔新诗集《大地上的星辰》分享会在该县瑶族小学多功能厅举行。这部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诗集,以“大地”为母题,探索个体与世界、故乡与异乡、传统与现代的精神联结。分享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切入,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诗学对话。

  胡述斌:“诗山”的多元对话建构

  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胡述斌以《在诗山与故乡之间构建多元对话》为题,率先分享阅读体会。他将北乔的创作比作“连绵起伏的诗山”:“这座山既有民族文化的岩层作基,又有开放的文学天空为顶。北乔的诗歌就像山间清泉,既映照传统的影子,又奔涌着当代的浪花。”

  胡述斌特别指出,北乔作为《民族文学》副主编的身份,使其诗歌天然带有“文化摆渡人”的特质:“他的笔触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间穿行,在城市与乡野间游走,这种多元视角让他的诗歌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刘炳琪:意象的哲学深度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军旅作家刘炳琪从军事文学的刚性视角,解析了诗集的思想穿透力。他以《晒场》为例:“粮食在这里汇集,然后,有的独自远走他乡,有的随着村里人四处漂泊。”这短短几行,把物质生存上升到命运哲学,粮食的漂泊恰是人的漂泊,晒场成了人生的隐喻场。

  在分析《与风景无关》中“见过太多的流水,每天的每一滴都是新鲜的”时,刘炳琪认为这体现了“动态的永恒”哲学:“北乔用流水意象消解了时间的线性,新鲜与宿命在此形成张力,这是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的诗意诠释。”他强调,诗集“在弱小的物象中蕴藏宏大叙事,于冷静的语调中饱含炽热情感,为当代诗歌提供了‘以小见大’的写作范式。”

  刘忠华:“大故乡”的精神还乡

  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评论家刘忠华聚焦北乔的“故乡诗学”,提出“精神还乡的三重维度”:“地理故乡是起点,精神故乡是归宿,而诗歌则是还乡的路径。北乔将七处居住地化为‘大地上的星辰’,正是对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命题的当代回应。”

  他特别关注诗集的语言创新:“北乔善用‘名词+动词’的裸奔式表达,如‘微风弹奏露珠’,剔除形容词的修饰,让意象直接碰撞。这种‘语言减法’反而拓展了诗意空间,是破解当下诗歌同质化的有效路径。”

  刘朝善:瑶山写作的在地启示

  永州市作协副主席、江华县作协主席刘朝善结合本土创作实践,认为北乔的“地理诗学”为江华作家群提供了启示:“《大地上的星辰》以江苏、甘肃、北京等地为坐标,构建了个人的精神地图。这提示我们,江华的作家也应立足瑶山,以姑婆山、潇水河为意象原点,书写具有地域标识的文学作品。”他呼吁“以集体创作的方式,让江华文学从‘个体发声’走向‘群体合唱’。”

  作为分享会的核心人物,北乔的多元身份成为热议焦点。

  北乔的诗歌以深邃的哲思与细腻的观察著称,通过对自然、人文与内心世界的多重书写,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

  一、主题思想:在陌生与永恒中探寻存在的意义

  北乔的诗歌始终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核心主题可概括为三方面:

  1. 陌生感与孤独的普遍性

  诗人以敏锐的笔触捕捉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疏离感。《关于陌生》中,“这个村庄,是我家所在村子的复制/这是别人的村庄,自我提示/是最难逾越的鸿沟”,通过“复制的村庄”与“微小的熟悉”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出“而最大的陌生,一直在我们心头”的生存困境。在《路口辞》中,永安广场作为“巨型的路口”,象征现代人的选择焦虑:“漫步与迷惘,有时很难区分”,而“不知所措,通向城市内部/最好的通行证”则道破都市孤独的本质。

  2. 自然与历史的永恒对话

  诗人常以自然景观为载体,探寻超越时间的生命哲思。《以此为例》中,堤坝既是“用大海对付大海”的人类防御工事,也是“为数不多的知情者”,见证着“而我们这些住在海里的人/几百年来,都未能跨过”的宿命。《在岁月里醒着》则通过“水军本驻扎于左右营/营房已无踪迹”的历史遗迹,与“荷塘里,莲花的影子托举莲花”的当下景象交织,暗示“真正的往事早已死去,能够追忆的都是当下的分身”。

  3. 存在的静默与力量

  面对荒诞与虚无,诗人强调“静立”的价值。《与期待无关》中,“我把自己站成桥墩”,以桥墩的稳固对抗河水的“鞭打”;《这里不需要路》则提出“静立,也能是最狂野的放逐”,在“那些寂静之处,无声的交响曲一直在”中,赋予“散淡”以精神自由的内涵。

  二、意象运用:自然符号与人文隐喻的交织

  北乔善用意象构建诗意空间,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相互映照,形成独特的象征体系:

  1. 自然意象:作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

  水的多重隐喻:河水既是“大地上唯一的疤痕”(《与期待无关》),也是“长长的鞭子”,象征时间的创伤与韧性;而“冰里的阳光,绘出苍穹的肌理”(《一切皆有可能》)则将凝固的江面转化为永恒的隐喻。

  树与石头的静默力量:“树还在向高处不断生长/再高,也无法远离大海的纠缠”(《以此为例》),树的生长暗喻人类对超越性的渴望;“敲敲粗糙的石头/可以听到我的心跳声”(《假装走在山里》),石头成为生命与历史的共鸣体。

  风与雾的流动性:“风吹乱了垂柳,心头的忧伤,心头的忧伤”(《一瞬,或一生》),风与雾的动态呼应内心的迷茫;“桥上空无一人,雾与栏杆相拥而泣”则将自然现象人格化,赋予情感温度。

  2. 人文意象: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堤坝与城墙:“堤坝阻挡了大海/而我们这些住在海里的人/几百年来,都未能跨过”(《以此为例》),堤坝既是物理屏障,也是心理边界;“明城墙的青色,是否也/写满湖水的秘密,阴暗潮湿里”(《天真一种》),城墙承载着历史的幽微记忆。

  桥与路口:“桥的价值,得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与期待无关》),桥象征连接与过渡;“永安广场,其实是/一个巨型的路口”(《路口辞》),广场则成为现代人选择困境的隐喻。

  村庄与城市:“这个村庄,是我家所在村子的复制”(《关于陌生》),村庄的“复制性”揭示现代性对传统的消解;“城市的闲言碎语,遍地都是”(《在最真实的人间》),城市则代表着喧嚣与疏离。

  三、艺术特色:以克制的语言书写深邃的哲思

  北乔的诗歌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

  1. 矛盾修辞与悖论式表达

  诗人常以矛盾的语言揭示存在的复杂性:“光的自信与自卑相互安慰”(《与期待无关》),光明与阴影的共生;“静止,并不意味放弃激昂的冲动”(《一切皆有可能》),静态中蕴含的张力;“而最大的陌生,一直在我们心头”(《关于陌生》),将外在疏离内化为心理现实。

  2. 具象化抽象情感

  通过“物化”手法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的形象:“沉重,不只属于墨块般的黑/有太多的灰烬不在灰白里”(《与期待无关》),以色彩喻指生命的沉重;“把天空披在肩头/旷野里的那棵树代表风的色彩”(《一切皆有可能》),将宏大的精神追求具象为身体动作。

  3. 碎片化与留白的叙事结构

  诗歌多采用片段式拼贴,如《记忆,或遗忘》中“柳枝,拉低天空的柳枝/嫩绿似少年,沧桑如老年”,通过时空跳跃的意象并置,营造出记忆的流动性;“来到甘港村,不需要回忆/总有一些不变的情感/在这里守候,如此不变的老家”(《也是老家》),以留白手法引发读者对“不变”的深层思考。

  4. 口语化与书面语的融合

  语言风格兼具日常性与诗意:“小狗迎面而来,温顺的样子/反而让我心里发毛”(《关于陌生》),口语化的场景描写贴近生活;“河水把岸上的生活淘洗了一遍又一遍/以适应内心的清澈”(《就这样,挺好》),则以书面语的凝练提升哲思质感。

  北乔的诗歌如“大地上的星辰”,以自然为经,以人文为纬,在陌生与熟悉、静止与流动、历史与当下的张力中,追问存在的本质。其意象系统既扎根于具体的物象,又超越物理属性,成为精神世界的隐喻;语言则在克制与奔放之间保持平衡,于细微处见深邃,于静默中显力量。正如《这里不需要路》中所言:“那些寂静之处,无声的交响曲一直在”,北乔的诗歌正是这“无声的交响曲”,在大地与星辰之间,奏响生命永恒的回响。

  瑶山新篇:创阅中心的未来图景

  北乔在总结发言中说:“《民族文学》江华创阅中心,不应只是一个挂牌的机构,而要成为‘文学的篝火’——让作家围着它取暖,让读者围着它歌唱。”

  暮色中的瑶山,创阅中心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这场文学盛会虽已落幕,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作者:梁天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