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丝网·武汉特辑(二O六)|潇湘家书(41):记录现场,是我的使命

  妈妈,您看,比我年纪还小的护士,他们也不畏惧。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您的儿子,前往一线,记录现场,是我的使命。我会听您的话,保护好自己,咱不怕!

今天的这封家书是来自
在抗战一线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由潇湘诗会诗歌义工
一级播音员配音朗诵艺术家
赵平 诵读



  亲爱的妈妈:

  20天前,您和爸爸送我到机场安检口,我径直地走,没有像往常离家时那样回头、挥手。对不起,我没有告别的勇气。我害怕的不是挑战,而是怕您担心。

  从求学开始,我就一直在外地,到现在将近9年了。想到一直没在您身边陪伴您,心里便很愧疚。这些年,每次回家,都觉得您又老了些,鬓发慢慢染白了些,像雪地里的车轮印迹,压过儿子的心头。可不知是不是出于腼腆,我很少对您说关心的话。这些年我在外地,也很少给您打电话,视频更是极少有过,但您从不抱怨,您经常给我发微信,不像别人母亲那般唠叨,每次只有几个字,我知道这是因为您打字不快。像这样零碎地聊着,也很开心,就好像心里有了依靠,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分别。

  “吃饭了吗?”“今天去哪里采访?”这是过完春节我回长沙工作,您给我发得最多的微信内容。我知道您不善表达,如果我不回信息,我知道您会担心一整天,所以我尽量提前一天和您“报告”,第二天要去哪儿采访,是否准备了口罩。

  “做好防护,不怕。”当我准备去采访拍摄发热门诊的男护士,您的回复让我有些惊讶,在家的时候您可是这么说的——

  “医院最危险,你千万不要去!”

  妈妈,我知道医院最危险,但那里,也让人最安心。

  我在医院采访的是一位“95后”男护士,他叫易俊丰,比我帅气。2月7日,天蒙蒙亮,湖南省人民医院门口人还不多,在等候易俊丰过来时,门卫的眼神未曾从我身上离开过,生怕我是“可疑分子”。

  7:30,我跟随易俊丰进入他的抗疫地盘—发热门诊。

  “今天采访完,你这身衣服尽量不要了。”尽管此前做了功课,但易俊丰的这句叮嘱,让原本平静的我变得紧张起来。由于还未开始拍摄和了解他的工作,我问了他一个“愚蠢”的问题:发热门诊是不是比隔离病房要安全一些?易俊丰说:“隔离病房的病人就是在我们这儿检查后送过去的。”我的理解是,发热门诊是发现疑似病例的第一道关卡。

  “没事,有我在”他说。

  90后”男记者受到了“95后”男护士的鼓励。

  突然袭来的紧张不安,让我更加坚信要听从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做好防护和消毒,也是对身边的人负责。

  8时许,“全副武装”的我和易俊丰来到发热门诊接诊区,接诊区的两台空气消毒机在不停地运转,似乎就没停过。

  易俊丰有条不紊地与同事交接,配制消毒液,给病人测体温、问询和登记信息等。尽管当天上白班的都是其他科室主动请战、经过培训后才上岗不久的护士,但易俊丰与同事之间就像无比熟悉的战友,互相提醒、沟通和鼓励。

  发热门诊接诊区的留观房里,一位正在等待核酸检验结果的女士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反复询问护士结果何时能出,家何时能回。易俊丰随即给她测了体温,告诉她体温正常,不用着急,这里包吃包住,等检查结果出来,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安心回家。

  取咽拭子,是易俊丰“直面”病毒挑战的环节。采集标本时,看诊者会张大口腔,直到感觉不适咳嗽一声,随着空气的流动,距离看诊者最近的护士自然有“暴露”的风险,因此,“遮头盖脸”很有必要。

  “位于患者一侧,尽量不直面……”

  “取好标本、洗手、脱手套,再……”

  易俊丰在前一天的培训课上做的笔记派上了用场。

  2月7日这天,22岁的易俊丰正式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

  妈妈,您看,比我年纪还小的护士,他们也不畏惧。我是新华社记者,也是您的儿子,前往一线,记录现场,是我的使命。我会听您的话,保护好自己,咱不怕!

您的儿子
2020年2月20日



  《“你信大爱我信你” 潇湘家书诵读》
  主办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广播电视台(集团)
  承办单位:FM105.0长沙新闻广播、潇湘诗会、长沙艺术创作研究院
  特别支持单位:湖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大家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长沙新闻广播或登录潇湘诗会·丝网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