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夏进入尾声,随后将逐渐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气候。处暑一到,万物炽热,终归清凉,心也不再浮躁,开始沉静下来。今天,从《胜哥朗读》开始纵享秋日时光。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文 | 潇湘诗会
朗读| 胜 哥
“处暑过,暑气止 ”,“处”有“终止”的意思,止住夏天热烈脚步,迎来秋天从容身姿。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气温明显下降,天气要凉快下来了。
处暑时节,秋高气爽,景色怡人,适合出游迎秋。此时,农人则忙着“晒秋”,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秋果秋瓜点缀其间,在村庄的屋顶上、窗台前,画出秋天喜人的风采,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满怀欣喜。这田间秋收的喜悦,不经意就平衡了秋季悲凉的色调。
诗人仇远曾写下处暑后风雨至的景象:“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随着一阵疾风骤雨,将夏止却未曾退去的暑气一扫而空,秋的清凉顷刻间到来。夏去秋来,四季更迭,感受一场秋雨,一阵凉风。闲坐庭前,听闻儿童朗朗书声,心中自在,一份闲逸。
处暑秋色不仅迷人,还藏着一抹浪漫色彩。处暑恰逢“七夕”前后,“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七夕佳节,为早秋凉夜添上一份独有的浪漫。古时女子月下乞巧,将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代代传颂;如今“七夕”成了表达爱意,分享幸福甜蜜的美好节日,人们互赠礼物,表白真情。哪怕是独身一人,在清凉如水的夜晚,都有漫天星子的陪伴,一同聆听银河里的悠悠情思。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有放河灯祭祖先、度亡灵的中元节,寄托淡淡哀思;也有用新收谷米祭祖,祈求下一季的丰收,许下美好愿景。
初秋时节,有丰收,有美景,有浪漫情思,有慎终追远、也有美好向往。人们在秋天里收获,也在秋天里怀念。
节气小课堂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到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接近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时节北方秋高气爽,南方却还有“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当处暑期间,我国两广地区有煲药茶的习俗,家家户户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