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登鹳雀楼》:每一个更美好的明天,都需要更努力的奋斗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中国文明网 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王之涣的经典名篇:《登鹳雀楼》。

主播:赵文超 (安徽省朗诵协会会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字季凌,今山西太原人。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

  据《清一统志》记载,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把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次句写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诗篇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畅当为畅诸之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诸的诗是一首五律,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谢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日菊花事,并是送君还。”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 ,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 “知史明道”订阅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