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胜哥朗读
潇湘诗会《胜哥朗读》(五十八)|春来惊蛰,雷始发声

  编者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惊蛰来了,伴随着春雷如期而至。仿佛是听见了春雷的隆隆声,万物欲动。《胜哥朗读》带您一起,聆听春意渐浓的温暖信号。


春来惊蛰,雷始发声

文 | 潇湘诗会

朗读 | 胜  哥

  仲春二月,天气回暖,春雷始鸣,随杏花落入人间,也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中国人对自然生态观察入微,在《梦梁录》卷六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十月孟冬,……月中雨,谓之‘液雨’,百虫饮此水而藏蛰。至春来惊蛰,雷始发声之时,百虫方出蛰。”

  原来百虫是在农历十月喝下“液雨”后,开始冬眠的。到了第二年仲春,春雷初动时,蛰伏的昆虫被雷声惊醒,才又纷纷从岩壁泥土中、枯木墙角下钻出,迎接春阳的慈辉,领受春雨的洗礼。小小昆虫的冬眠,竟也这般富有诗意。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时机来蒙鼓皮。在古人的想象中,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着翅膀的大神,他一手持锥,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雷声。启蛰,孟春之中,蛰虫始闻雷声而动。百虫生态契合节令运行,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顺应天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此,惊蛰这天农民忙着播种插秧。民初时,有民谣《春雷动》这样唱:“春雷动,春雷响,春雷下来农人忙;早晨春雷播种忙,中午春雷忙插秧,晚上春雷把米藏。”虽然收获要待立秋,但农人却以惊蛰有无雷声来占卜一年的丰歉,所以农谚中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惊蛰未蛰,人吃狗食”的话。而农谚“惊蛰未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则表示如果春雷在惊蛰节气到来之前响起,那么暮春孟夏会经常下雨。

  惊蛰时节,百鸟虫蚁纷纷出穴,也会影响到人们的部分农耕与起居,因此惊蛰日,家家户户会在门槛外撒上具有杀虫功效的石灰,希望害虫这一年不要来骚扰。惊蛰节气在民间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初闻雷则抖衣,曰蚤虱不生。”这是晚明人刘侗在《春场》里描述的。说的是在惊蛰雷声一响,赶快把衣服抖一抖,认为这样就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一年能免受寄生虫的骚扰,祈求健康、平安。当阳气日盛一日,隆隆惊蛰雷,虫鸣鸟啁啾,桃花也开始绽放了。


  节气小课堂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节气小课堂来源:百度百科


诗词歌赋的意境 韵味和美妙
令人陶醉 让人静心 给人力量
胜哥朗读 与您分享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