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胜哥朗读
潇湘诗会《胜哥朗读》(六十六)|气清景明,纵享春光

  编者按:清代《岁时百问》里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为春天而来,它将蓬勃的生机暗自酝酿。让我们跟着《胜哥朗读》一起,感受万物吐故纳新、天地明净清和的盈盈春意。

气清景明,纵享春光

文|潇湘诗会

朗读|胜 

  时序到了季春,大地呈现出气清景明的景象,一切生物也显得特别清洁明朗。寒食过后的第三天,季春三月的头一个节气是清明。

  古代中国人也往往把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一起过,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从寒食节开始只吃冷粥干饼,以纪念春秋时代因避官而被烧死的介之推。到了清明这天一大早,由宫内传出火炬,赐近臣,百姓也开始点燃炉火,这火称作“新火”。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其实,在许多古画和古文中都呈现出,清明节从古至今都不仅仅只是缅怀追思、祭祖扫墓,还有像踏青、郊游、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蹴鞠等各项户外活动。在追思感伤之余,还有欢乐赏春的气氛。

  放风筝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东风由下向上吹,很适宜。清明这天放起来的风筝,人们往往会把线割断,任风筝飞走,称作“放断鹞”,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射柳原是元人清明节的竞技游戏,后为军中在清明这天举行的射箭比赛,以鼓励士卒习武。

  清明当天,还有一项宫内仕女与百姓都会玩的打秋千活动。《灯宫遗录》中记载,宫中人又称清明节作“秋千节”。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还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唐代,人们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宋时清明节,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意为驱邪目,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诗人晏殊曾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清明时节,漫天飞絮,白而轻的飞絮,尽飘不停。此时天朗气清,四野明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如今,清明节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会通过一些活动形式缅怀英烈,但不变的是扫墓祭祖,也依然会与家人一同外出踏青、赏花、吃青团,珍惜好春光,享受真情相伴的时光!


  节气小课堂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5个节气。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4-6日交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踏青,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如古书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节气小课堂来源:百度百科


诗词歌赋的意境 韵味和美妙
令人陶醉 让人静心 给人力量
胜哥朗读 与您分享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