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见诸纸端第一人
——蔡和森
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1895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毛泽东曾高度称赞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他是中共党内第一个传播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第一个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第一个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创办了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第一个对党内曾出现过的机会主义历史进行全面阐述的人。他积极参与党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英年早逝,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会忘记为伟大事业付出的人,正值百年华诞之际,仅以此文纪念让“中国共产党”名称见诸纸端第一人——蔡和森。
蔡和森从小酷爱读书,成绩优秀。少年时代因家道中落曾在蔡广祥辣酱店做过三年学徒,在此遭遇过的剥削,让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有了深刻感受,萌生了改造社会的最初愿望。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立即剪掉自己头上的辫子,并推动家乡永丰镇开展剪辫子运动。初次的反抗行动开发了他朦胧的革命意识,推动着他寻求改造社会良方的探索。1913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他遇到了毛泽东。两人恰同学少年,都风华正茂,充满书生意气,志同道合,成为挚友。当时湖南先进的青年中盛称“毛蔡”,并奉之为表率:“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杨昌济先生曾高赞毛泽东、蔡和森:“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17年秋,蔡和森全家迁到岳麓山溁湾镇刘家台子,在这和毛泽东、萧子升、萧子暲、罗章龙、邹鼎丞、张昆弟、何叔衡、李维汉等人探讨救国救民之法,这儿也是湖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方。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及其他有志青年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组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的运动,领导湖南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等方面为湖南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很大贡献。蔡和森谨遵新民学会最初“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立下远大志向,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开启了改造中国与世界之旅。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蔡和森认为,要救国救民,就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革命政党。
1920年7月6日至10日,蔡和森与向警予、李维汉等邀集在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就改造中国与世界等问题开会讨论。蔡和森主张先要组织共产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7月他在蒙达尼会议上首次提出“组织共产党”的主张。8月13日和9月16日,他给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信,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鲜明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现在就要准备”建立政党,“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毛泽东复信说他的主张“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并告之:“成立中国共产党的事,陈仲甫(即陈独秀)先生等已进行组织。”
按时间推算,让“中国共产党”名称见诸纸端第一人是蔡和森。陈独秀在1920年9月l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过《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提到“吾党”,还称之为“社会党”。直到11月7日,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上海早期组织发起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同月其发起组织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才用的都是共产党的名称。在时间上很明显,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并见于文字,早于1920年11月在上海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通过了党的第一个党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宣布“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样,党的名称才最后确定下来。“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鲜明地表明了党的性质与奋斗目标,划清了与其他各种政党的界限,并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历经磨难而不衰,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响亮。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名称确定的重要性。
蔡和森两次致信毛泽东,一次致函陈独秀。在这些信函中,他第一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蔡和森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国革命,必须成立共产党;并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问题提出了正确主张。蔡和森认为:一、这个党必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战部”,它旗帜鲜明地称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共产党。二、这个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才能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三、这个党必须采取彻底革命的方法,反对改良主义。彻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发动工农群众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四、这个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应分布于工厂、农村、学校,成为一切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五、这个党必须有铁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有组织有觉悟的战士,担负伟大革命事业。蔡和森所阐述的这些思想,今天看来当然已经成为一般人的常识,但是在当时党的筹建工作刚刚开始时却是很少见的,因而曾产生广泛影响,对党的创建具有重大意义。蔡和森对党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独秀曾盛赞陈独秀为“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理论家”。
蔡和森坚定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与改造世界。他不仅认真钻研建党理论,还投入到了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伟大实践中。
1921年11月,蔡和森学成归国,由党的总书记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党中央担任领导工作。1922年7月,蔡和森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党的宣传工作。9月,主编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他既是主编又是主要撰稿人。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率先在党中央会议上提出“把工人的经济斗争与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反帝斗争汇合起来”,争取一切反帝力量的援助,同时使工人成为反帝战线的中坚。1931年初,蔡和森被派去主持广东省委的工作。6月,因叛徒出卖,蔡和森被捕。
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施用各种酷刑。蔡和森横眉冷对,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他被打得血肉模糊拖回牢房,躺在地上动弹不得,难友们见了都伤心地痛哭,蔡和森却鼓励大家要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坚信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狱中的残酷折磨,没有摧垮蔡和森的坚强意志。敌人想公开审讯,又害怕社会舆论的指责,决定对蔡和森施以毒手。敌人把蔡和森拉到监狱的墙边,在他面前摆上几颗大铁钉,对他进行最后的威胁。他巍然挺立,威武不屈。敌人咆哮着,将他的手脚拉开,用铁钉把他钉在墙上。他痛得死过去,仍一声不吭。敌人无计可施,便丧心病狂地将他杀害。
1931 年 8 月4日,蔡和森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充分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和坚贞的革命气节。他将党的纪律视为铁的纪律,给中国共产党党员树立了一面不倒的旗帜。他为了党的事业壮烈牺牲,生命定格在了36岁。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蔡和森同志的英名和革命事迹。“‘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坚毅”,这样的蔡和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正如周恩来曾说过:“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邓小平曾题词:“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沈雁冰曾写下《怀念和森同志》:“建党初期理论家,蔡公健笔万人夸。当年海上环龙路,正气凛然斗佞邪。”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历史悠悠,忆往昔,百年峥嵘岁月何止稠;时光匆匆,望今朝,万句肺腑赞语仍觉少。中国共产党不能忘记首写它名字的人;中国人民不应忘记为今日幸福生活拼过命的人。将“中国共产党”名称见诸纸端第一人——蔡和森,你那生前身后名彪炳青史,必留下永恒的回声。
蔡和森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将他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事业,是长沙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抚今追昔,那些为民担当、解民疾苦的优秀共产党员总是让人们感佩于心。
来源:长沙社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