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切实加强党风建设,培养选拔合格的接班人

  【编者按】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党史故事专栏“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文化大革命”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受到严重破坏,纪律废弛,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一些干部中还滋生了腐败现象。

  为健全党规党法,整顿党的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重新成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担负起这项重要任务。1979年1月,中央纪委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并拟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


邓小平和陈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图片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准则》提出了12条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强调: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准则》还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作出禁止无原则地歌功颂德,禁止领导人外出时(除外事活动)组织迎送、张贴标语、举行宴会等规定。

  《准则》公布后,中央纪委在一年之内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推动《准则》的贯彻施行。陈云在1980年11月中央纪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尖锐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党风建设。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图片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整顿党风,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队伍建设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陈云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就是革命化。

  在如何解决新老合作与交替问题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总结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反复提醒全党同志特别是老同志,要注意培养、选拔合格的接班人,使党的事业能够不断前进,后继有人。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他说,“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他进一步提出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这成为此后全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

  1980年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主动表示自己不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1982年2月20日,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在党中央号召下,一大批老干部主动要求离开领导岗位离休、退休或退居二线。与此同时,一批经过考验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准则》总结历史上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教训,把党章的有关规定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具体化,使党的规章更加完备,更加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增强党的团结和战斗力,反对个人崇拜和独断专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新形势下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
  有步骤地实现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是党为了解决在特殊情况下干部队伍老化,使党的干部队伍接力不断,党的事业持续向前而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