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毛泽东的经典名篇:《清平乐·会昌》。

主播:蒋巍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作家、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荣誉会员)

清平乐·会昌

作者: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1934年夏。1933年10月,蒋介石调动100万人的兵力,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极端错误的战略已经取得完全统治,御敌于根据地之外,进攻敌人的坚固阵地,屡战而不胜。红军东堵西截,完全陷于被动地位。毛泽东先后提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以打破敌人“围剿”的正确建议,均被拒绝。1934年7月下旬,毛泽东到会昌文武坝,23日凌晨,毛泽东带领粤赣省委同志登上会昌山,在山头观望,写下了《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词的开头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并不因革命的挫折而稍有消沉。“踏遍青山”非常具体地说明当时红军“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人未老”,指出革命战士的精神焕发,虽在王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下受到很大挫折,士气还是很旺盛的。这种旺盛的士气,只要改变错误的领导,前途是光明的。

  登上会昌山,作者看到这里曾经在开辟革命根据地时,取得过不少胜利。即使当前形势危急,准备长征,要放弃这里的根据地,但只要继承这种战斗胜利的精神,革命的前途还是无限光明的,所以“风景这边独好”。整篇词充分表现了作者激昂的革命战斗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乐观精神。


  文本:《毛泽东诗词欣赏》(中华书局 2019年1月北京第一版)
  来源:中国文明网 “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