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五律·看山》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毛泽东的作品《五律·看山》。


主播:刘曼 (河北省廊坊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五律·看山

作者:毛泽东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

1955年

  1955年夏秋之交,毛泽东来到杭州工作、休养,当时他62岁已是花甲老人了。医生根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出要他多安排一些游泳、爬山、跳舞等活动,以增加运动量,达到健身的目的。他还多次登临西湖附近名山,一览西湖美景,并留下数首即兴之作。

  这首《看山》,写于毛泽东一生事业最为顺遂,因而精神状态也最为乐观的时段;其看山情怀最自然、最平和,最具有物我两忘的消闲意境。这在毛泽东诗词中,较为少见。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起句入题,直写山势,真叫“开门见山”!“三上”,表示登而不倦,游而不疲,内心之乐于山水,不言而明。“一望空”,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意。此为初登峰顶、俯视川原的瞬间印象。

  颔、颈二联,坐实诗题之“看”字,或首联之“望”字。诗人开始“指点江山”。随其“指点”,群山秀峰一个个走来。

  有幸被点额的四座山岭:凤凰山、桃花岭、扇子岭、美人峰。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将视觉感受、嗅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结合为一,专写诸山有特征之物。凤鸟择树而栖,故凤凰山写“树”;花香随风,故桃花岭写“风”;扇可吹凉,故扇子岭以“热”状;佳人矜持,故美人峰以“冷”状。好一颗体察万物的诗心!

  尾联写下山所见。“飘”,状其轻松。登高眺远,上四山皆在北高峰外;下山平视,飞来峰遮道而迎;“看山”活动,可谓始终与山相伴!看山,即与山对话。山很静,所以这对话也是安静的。整首诗写得自然、明畅,又有委婉、清纯气度,大抵反映了诗人的安闲舒适,有一种“烈度”的稀释化倾向。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毛泽东诗词赏析》(第二版)(2018年7月 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