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习近平讲故事:献给中国朋友的熊猫血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献给中国朋友的熊猫血。


主播:韩玉莹(贵州省贵港市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阴性血型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贡献。当中国朋友称赞鲁斯兰时,鲁斯兰说:“我觉得应该帮助别人,献血是我应该做的。”

  【——《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

  “熊猫血”,就是RH阴性血型,是一种稀有血型。人的血型在A、B、O、AB这套血型系统之外,还另有一套RH血型,分阳性和阴性两种,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RH阳性血型。在欧美人中,拥有RH阴性血型的比例在15%左右,而在亚洲人中,RH阴性血型仅为0.3%—0.4%。 

  故事的主人公、海南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就有着这种稀有的血型。2009年,他进入海南大学学习。鲁斯兰说,由于年纪小,他在自己的国家献血较少,来到中国才知道自己的血型那么特别。来中国后,他看到自己的同学在献血,所以也加入进来,每年两次参加无偿献血,奉献“熊猫血”解中国病人燃眉之急。对于自己能被中国国家主席称赞为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鲁斯兰表示非常荣幸,他说:“很愿意继续为中哈两国友好交往作出自己的贡献!” 

  鲁斯兰的在华经历,可谓中哈友好交往画卷的一个缩影。据哈方统计,目前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达到了1.12万人,很多人都成为习近平所说的“中哈友谊的使者”。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卡米拉和娜娅姐妹,从哈萨克斯坦初来中国时“完全不懂中文”,如今“对西安比对家乡的城市还熟悉,回到家乡有的时候还要到处问路”。2014年被任命为哈萨克斯坦总理的马西莫夫,同样是一位能讲流利汉语的“老留学生”。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踏上了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两名来自宁夏的技术工人王琨和兰志学,克服重重险阻,以高超技艺和认真态度,为哈萨克斯坦三大炼油厂之一的阿特劳炼油厂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们回国时,哈方专门在机场组织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置身互联互通的世界,中哈两国类似的“友谊使者”,俨然已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 

  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习近平讲述“熊猫血”的故事,既表明了中哈人民心心相印、情同手足的友谊,同时也希望两国青年成为友谊的使者,为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在此次演讲中,习近平引用哈萨克斯坦伟大诗人、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的诗句勉励青年,“世界有如海洋,时代有如劲风,前浪如兄长,后浪是兄弟,风拥后浪推前浪,亘古及今皆如此”。从“半个世纪寻母”到“熊猫血”,习近平讲述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这两个感人故事,正是要说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