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胜哥朗读
潇湘诗会《胜哥朗读》(二0四)|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怎样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呢?据《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是在内的意思,没有表现出来,“发而皆中节”,即符合节度,就是恰如其分的意思,这就是“和”,其达到的结果就是平衡、和谐。“庸者,用也”,“中庸”反过来讲,也就是“用中”,这是一个实践的原则,通过“中”这个原则,达到“和”的状态。“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名分、地位都确立,天覆地载,天地各在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句话是用来解释中庸以及中庸所达到的状态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要符合节度,恰到好处,也就是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是儒家的根本实践原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现在按照中的原则来做事情的人依然很少。很多人误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的调和,其实中庸恰恰是讲原则,有标准的,不能过度,也不能不及。中庸不是调和各方面的意见使之适中,或哪里力量强了就往哪里去,这种调和是“德之贼”,是乡愿。也有一些人把中庸与折中主义混为一谈,这也是错误的。“折中”这个概念,有其标准的涵义,即判断事物的准则,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我们对中庸的概念认识不足,如果在实践过程中违背了中庸之道就会出问题。对子女不管不顾会出问题,过分溺爱也会出问题;老饿着肚子会出问题,总是吃得过饱也要出问题。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离不开中庸之道。社会是各种合力的结果,我们要用中庸之道让社会达到中和的状态。


胜 哥

  愿闻其声志愿服务团队发起人、文明之声传讲人。主要原创朗诵作品有《信仰的力量》《我骄傲我是一名军人》《思念》;古诗词原创赏析朗诵作品有《将进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平乐村居》等;现代经典朗诵作品有《清平乐会昌》《春》《云南的云》等。


  每一次朗读、书写都是与心灵的沟通,是思想的碰撞,是一段情景交融、充实自我的奇妙经历。在朗读中体味诗词歌赋的魅力、在墨香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美妙,令人陶醉、让人静心、给人力量。


【来源:愿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