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习近平讲故事:丝路上的中伊友谊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21日在伊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中,讲述的中伊友谊的故事。


主播:临溪(甘肃省朗诵协会副主席)

  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伊朗,但同很多中国人一样,我对你们古老而美丽的国度并不陌生,因为丝绸之路早就把我们两个伟大民族联结在一起。史书记载下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就来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纪后的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等地。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航海,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国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经伊朗传向亚洲最西端乃至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以及玻璃、金银器皿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在伊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2016年1月21日) 】

  与中国一样,伊朗也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伊朗都是必经之地。今天,这个北接里海、南临波斯湾的国家,扼守着中东海上交通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处于“一带一路”的交会之地。

  中国与伊朗的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通丝绸之路。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派副使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到达安息(今伊朗)诸国,安息王以2万骑兵列队迎候的隆重礼仪接待这位汉朝使者。此后历经东汉至唐朝的不断开拓,形成了从大唐之都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西出阳关,经过伊朗直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

  驼铃相闻,舟楫相望。沿着绵延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伊朗两大文明同行并拥抱,两国人民相遇并交好。正如伊朗诗人萨迪在诗中写道,“久远,方值得留恋”。萨迪于伊朗,好似杜甫于中国,这个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人物”的诗人,几百年来一直是波斯文学的典范。中国与伊朗的交流,不仅催生了青花瓷和波斯毯这样的艺术品,也丰富了诗人的创作,推动了两国的人文交流。

  中东之行是习近平2016年首次出访,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足迹实现全球覆盖。习近平此次到访的中东三国,都是中方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和积极支持者,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正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已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特征。习近平在出访之际讲述历史故事,烘托出中伊两大文明再次拥抱的气氛。

  古有互通有无的历史情谊,今有共建“一带一路”的共同愿景。如果说历史上中伊两国为建设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两国建交40多年来的友好交往正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诠释。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习近平主席是伊朗核问题解决后首位到访伊朗的外国元首,反映了伊中积极友好关系的水平。习近平在演讲中则以从伊朗落户中国的石榴为例,表达了对中伊关系的新期待,希望两国合作收获更多硕果。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