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艺术长沙 >> 新闻动态
艺术长沙(285)|青年作家林卓宇:20年文学追求成就哈佛全奖博士之路

林卓宇(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今年8月,青年作家林卓宇在享有盛誉的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他获得了覆盖博士期间所有学费与生活费的全额奖学金,是该系今年在全球招收的6位博士生中唯一的亚洲学生。

  林卓宇生于湖南浏阳,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90后”作家之一,现已出版著作15部。2014年,年仅18的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从首次发表作品的2003年算起,他在文学世界里耕耘了近20年。从小城文学少年到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从亚利桑那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唯一的中国本科生到牛津剑桥的双料全奖硕士、再到哈佛比较文学系的博士生,林卓宇的文学之路写满了故事。

  始于小城的风雨哈佛路

  成长于浏阳河畔的小城,林卓宇在创作上能获取的资源和信息十分有限。童年时,网络尚未普及,他每天都将自己的手稿寄往各地的报刊,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他没有名校情结,更不曾想会走上学术之路。

  初中时,林卓宇了解到美国的创意写作学科,对这个培养作家的专业充满好奇。2014年,他打算将梦想变成现实。尽管他从未用英文进行创作,但凭借自己对语言能力的信心,他开始了美本申请,最终被美国极少数开设顶级创意写作本科专业的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录取。

  林卓宇是该专业课上唯一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他坦言,英美名校人文领域中的亚洲留学生是极小众的。这其中,更鲜有他这种在小城成长环境出身的学生。谈及求学中的挑战时,他说:“除语言和人文视野外,还有微妙的思考逻辑。”

  林卓宇说,本科最大的收获是被激发的学术兴趣。对分析性语言的兴趣促使他大胆增修了英美文学与哲学两个专业。大三后,他明确了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计划。“比较文学既有经天纬地的理论格局,又有细致深邃的文本分析。在这里,我可以调动自己的智识经验去探索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2018年,林卓宇以三年半的时间提前毕业,获创意写作、英美文学、哲学三个学士学位,并成为最高拉丁荣誉毕业生。林卓宇说,虽然当时做出的留学决定略显冲动,但正是这次冒险让他看到了学术之路的可能。

  从牛津剑桥全奖双硕士到哈佛全奖博士生

  2019年,林卓宇被录取为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专业硕士,并当选为剑桥信托学者(Cambridge Trust Scholar),获全额奖学金,赴剑桥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基于完美的本科成绩,录取剑桥并不令他意外,但罕见的硕士全奖却出乎意料。正是这份全奖,让计划留美继续研究生学习的他转向英国。身在剑桥最具标志性的国王学院,沉浸在深厚的西学传统中,林卓宇逐渐将研究视角从英语世界转向亚洲,思考东亚文学与世界文学间的张力。

  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给剑桥的师生带来挑战。当时林卓宇已完成了必修课程,却还未准备考试论文;同时拿到了第二个全奖硕士录取——来自牛津大学的比较文学与批判翻译学专业,并成为2020年14位牛津厄特根学者(Ertegun Scholar)中唯一的中国人。出于对学业的考虑,在前景极不明朗的疫情初期,他选择留在剑桥,以一篇获得荣誉等级的毕业论文给剑桥生活画上句号。

  完成第一个硕士后,林卓宇在牛津彭布罗克学院开始了二硕的学习。他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完成了有关维多利亚英国文学与华语现代主义的毕业论文,以一等荣誉(Distinction)毕业,并获学院的终考优秀毕业生奖。

  拿到两个硕士的优异成绩单后,林卓宇开始了博士的申请与备考。2021年9月回国后,他用近4个月的时间完善研究计划书以及论文样本。虽然英美高校的博士录取率在疫情的影响下屡创新低,但他仍斩获了顶级高校的录取书。除哈佛外,他还收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全奖博士录取,其中剑桥大学提名他为盖茨学者(Gates Scholar)。

  在哈佛融汇学术与创作

  选择哈佛对林卓宇而言并不艰难。“我感念牛津剑桥的全奖支持。但就资源的丰富和范式的创新而言,哈佛是更理想的选择。”他说。

  林卓宇说,从本科到硕士,许多师友都鼓励他去哈佛,认为哈佛契合他的学术特点。一位哈佛教授在比较文学系的博士新生会上指出,这里的博士生被鼓励在学科的最前沿进行一定冒险。对此,林卓宇深以为然,也期待未来能在本科课程授教工作中获得更多灵感经验。

  博士升学的成功让林卓宇感到欣慰。但他认为,哈佛录取不一定是绝对实力的体现,毕竟不同的学术品位与尺度会带来偶然性。对于名校光环,他坦言,光环是学校的光环,和当下的学生关系不大。他只希望学校的平台能助益个人的学术探索。顶尖的比较文学博士需掌握至少4门语言,未来6年,他将在法语等语言中开拓研究领域。

  从浏阳河畔的小城到查尔斯河畔的哈佛,当年的林卓宇也许未想到会走这么远。他说,人的原生背景固然重要,但问题意识与思考质量才是学术之路的关键。许多人认为创作和学术无法兼容,他却并未放弃创作。“我一直都关注情感与认知在本体论上的运作机制。这是学术与创作的一个交汇点,也是自己在哈佛致力于思考的焦点。”林卓宇说。(完)


  记者:邓霞
  来源:艺术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