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艺术长沙 >> 新闻动态
艺术长沙(433)|书里书外:对谭嗣同的新发现与复活

《谭嗣同》 /彭晓玲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3年8月

文/张维欣

  经过几年的时光,彭晓玲老师三册厚重的长篇历史小说《谭嗣同》终于呈现在我面前。我记得梁漱溟评价梁启超有一句话:“如长慧烛天,如琼花照世,不旋踵而光沉响绝。”匆匆读完这三卷本,我方感此言形容彭老师笔下的谭嗣同更为合适。  

  三首诗代表谭嗣同绿、金、红  

  这三册从富有青春气息的绿色,到耀眼夺目的金色,再到血色斑斓的红色,分别代表着谭嗣同烈士三个时期的心境与经历。这让我想到谭嗣同烈士的三首诗: “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这首诗作于浏阳,整个色调为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象。浏阳是谭嗣同的故乡,他热爱这里的土地的碧山。“边风冽冽沉悲角,冻鼓咽断貔貅跃,堕指裂肤金甲薄。”这首诗作于甘肃,十年边关军旅生涯已经将他培养成凌厉卓荦的青年,寒冬的暗夜,闪动的战士金甲,也正是他觉醒的眼眸。 “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最后这首诗作于南京,彼时的谭嗣同已经决定“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并且“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雁泪之红”不仅是作为烈士的鲜血,更是他内心的血与泪、痛苦与悲惋、怅恨与深爱。

  所以,正如这三册书的主题色调,彭老师是深刻懂得谭嗣同的内心世界与人生轨迹的,而这正是她写出这数百万字的基础与积淀。  

  作者为谭嗣同点燃复活之烛  

  我与彭老师相识于数年前,我们曾一起至甘肃、山西、河南、湖南、北京等多地寻访谭嗣同烈士的旧踪。甘肃天水陇右道署、陕西潼关的黄河彼岸、牧护关韩文公祠的梨花树下、北京卢沟桥的斑驳石面、河南荆紫关的飞檐翘角下,都有我们的共同为追寻谭复生履痕所走过的身影。

  甫一听闻她有创作长篇小说《谭嗣同》的想法,我就非常期待。彭老师著述颇丰,且研究领域深入垂直,她是作家,也是深耕近代史的学者,一部《寻访谭嗣同》足以看得出她下的功夫和历史学素养。这次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更是较之前有了质变一般的精进。

  这部小说,彭老师选择谭嗣同在武汉、南京、长沙三地的片断进行创作。但其实这部分时间,既不是他幼年在北京、青年在西北的时光,也不是他壮年在北京被委任军机章节、入值中枢的时间。但读完后我才明白,这几年对于他这样一个人的重要。正是这几年,浏阳旱灾,饿殍遍野,谭嗣同与老师以工代赈、救济灾民;正是这几年,甲午初败,丧权赔款,中国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正是这几年,谭嗣同与他的好友刘善涵、唐才常萌生出救亡之志,创立浏阳算学社,开一县之风气,引领湖南维新;正是这几年,谭嗣同迎来他的而立之年,他自号壮飞,与过去之“旧学”“旧我”“旧思想”彻底决裂;正是这几年,他沉淀了西北十年的边塞时光,来到南京撰出被梁启超誉为“禹域未有之书,众生无价之宝”的《仁学》;正是这几年,他弃官来到长沙,与盛宣怀办矿、与湖南乡绅一起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维新大业中,创办《湘报》、入时务学堂、开南学会,他尽一切努力倡导着德先生与赛先生,以一己之力引领了时代的思想浪潮。正是这几年,成就了不同寻常的谭嗣同。彭老师以百万字的篇幅,描摹还原的,也正是这些动人心魄的历史场景。

  彭老师文笔细腻,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却柔软细腻且又刚劲有力。梁启超有篇文章《情圣杜甫》,其中有一言,于彭老师此书,我想也非常适合:“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这是中国最优秀的近代文学家评价最优秀的古代文学家的一句名言。在我看来,彭老师也是这样的作家,她在其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触,她为之点燃的每一支烛火、她为之攀爬的每一座山峰、她对于谭嗣同乃至中国近代史的认知,都像电气一般打到我的心弦上。

  如若细细读完这部书,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完全了解彭老师心中的谭嗣同。


  来源:2023年10月10日《长沙晚报》、艺术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