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就认这个理 >> 社科普及
就认这个理 | 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胡代松:深刻把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近日,《湖南宣传》2023年第6期刊登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胡代松文章《深刻把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把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力彰显了我们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信心和决心,其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理论”的重要论断为弘扬中华文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全省社科界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关键在于把握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六个特点”。

  把握好继承性、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者的关系,一直是社科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片面性观点:一种认为两者相结合将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失真”,另一种则认为两者结合将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压抑”。

  事实上,唯有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把握好三方面资源,方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来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增强认同感和亲和力,厚植“生存”土壤。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东西之学,成一家之言”。

  把握好原创性、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时代性特点的重要意义和内在逻辑,为发展标识性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树立了导向。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绘画散文、小说戏曲等,都是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创造;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原创性、时代性概念和理论的创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实施持久战,到新中国成立后划分“三个世界”、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步骤,再到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党在重要历史关头回答的时代课题。实践证明,只有回答好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才能加快构建当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现实的呼唤,在深入研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中,体现自身价值和理论魅力。

  把握好系统性、专业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一个系统而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基础和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都排在世界前列,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功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任务紧迫、势在必行。其中,中华文明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建设也存在同样挑战和问题。

   面向未来,广大社科工作者既要聚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短板”和不足,也要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五个突出特征”“第二个结合”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开展研究、阐释和普及,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来源:湖南社科、思想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