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就认这个理 >> 社科普及
就认这个理 | 探寻长沙彩瓷的前世今生 《彩瓷帆影》品读会在望城举行

  1000年前的瓷器,与我们当下有什么关系?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艘名为“黑石号”的沉船里,竟然隐藏了一个12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长沙彩瓷又能给当下的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带来怎样的启迪与思考?知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得主纪红建的《彩瓷帆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古达今的大门,探秘长沙彩瓷背后的故事。


(9月15日,《彩瓷帆影》品读会在铜官窑博物馆举行。)

  9月15日,由长沙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宣传部主办《彩瓷帆影》品读会在铜官窑博物馆举行。

  品读会由长沙市社科联(院)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副院长) 赵景利主持,长沙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姚建刚,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黄朴华,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长沙窑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彩瓷帆影》作者纪红建,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旷与现场嘉宾及读者齐聚一堂,共话长沙彩瓷的历史与魅力。

《彩瓷帆影》 一次洗礼心灵的远航

  “创作《彩瓷帆影》的原因很简单,我是长沙彩瓷的“娘家人”, 我的家就在长沙铜官窑湘江的对岸,关于那里的一些故事、一些场景早已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谈及为什么创作《彩瓷帆影》,纪红建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

(纪红建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

  他表示,自己与长沙彩瓷有共同的故乡,从小就听着父辈关于长沙窑的故事长大。然而,直到2017年,他才能够以作家的身份,真正进入和理解长沙彩瓷。“我的写作定位是跳出长沙窑写长沙窑,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长沙窑。”纪红建表示,他在写《彩瓷帆影》一书时,依托行走、探寻、考古、历史讲述及史料记载,寻找他能找到的所有关于长沙彩瓷的文献资料,“回到历史的第一现场,去重新激活他。”

  此外,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始终关注他所选择的创作题材的时代价值。“虽然长沙彩瓷的辉煌距今已有千年之远,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随着了解的深入,纪红建越来越感受到,长沙窑辉煌历史背后离不开一直守护长沙窑的一代代学者、专家,“他们甘守寂寞,为长沙彩瓷的传承发展前赴后继,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沉寂千年 长沙彩瓷走向世界各地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网红长沙的浪漫早在上千年前就跟随长沙彩瓷沿着丝绸之路播撒到了世界各地。2018年,来自湖南博物院的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登上央视文化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舞台。它的诗情画意便让观众折服,有人说它可以和《唐诗三百首》来媲美。


(姚建刚分享自己与长沙彩瓷的故事。)

  “今天我特别欣喜的是,《彩瓷帆影》作为报告文学,完成了‘五个一工程’中最靓丽的一笔”,在对谈环节,姚建刚表示《彩瓷帆影》这部作品,让大家了解了中国长沙铜官古彩瓷背后的历史变迁、时代风云、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的积淀,更向世人展现出中国彩瓷艺术的独特之美。

  “‘黑石号’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这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黄朴华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长沙的城市变迁与经济文化发展概况及原因,并将长沙铜官窑的发展兴衰放在宏观历史背景中分析,揭示了长沙铜官窑的兴衰与国运相连的命运。

  “在唐代以前,中国的瓷器和世界的瓷器是没有彩色的,长沙窑在世界制瓷史上率先进入彩瓷时代,从此瓷器上出现了彩色。”分享会上,长沙窑收藏研究学者,曾参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担任国宝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的守护人林安,为读者讲述了他和长沙窑的不解之缘。林安表示当长沙彩瓷沿湘江、长江,进入东海、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沿岸国家,最终进入红海来到埃及,在这条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长沙彩瓷为世界的发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活动中,邀请了望城作家代表来分享《彩瓷帆影》读后感。)

  活动现场,望城作家代表分享了《彩瓷帆影》读后感,大家纷纷表示,《彩瓷帆影》还原了历史,把匠人的钻研与坚守精神内化为创作动源,揭开了“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纱,全书内容实在、详实、灵敏、可靠,“他用真实的表达激活了一份沉寂,让尘封的过往有了拭去灰尘焕发生机的通道。”

  

  来源:思想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