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岱松雅集
岱松雅集(三十三)|小院怡情便不凡
编者按

  诗,是诗人和时间的互赠,《岱松雅集》镌刻时代风采,谱写壮志豪情。一起跟随诗人岱松笔底的韵律,触摸历史和现实,感受生活与自然吧。




再读《桃花源记》

    

溪水漂花过野林,渔翁始可识秦音。

虽留绝境怡然乐,惊悉前尘叹惋吟。

待客殷勤循旧礼,民风淳朴见仁心。

后人规往无寻处,五柳奇文贯古今。

赏析

 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过初中的人都读过,甚至背诵过,作者题为“再读”,不言而喻,近日又读也。然,此一时彼一时,学生时代读《桃花源记》,在心中种下了“桃花源”,今时再读,方知“桃花源”世上“无寻处”。

  此律可看作《桃花源记》一文的律诗版。首联写渔人沿漂着桃花的小溪而上,经过一片野桃林,觅得桃花源。颔联写武陵渔人得知桃花源中人是“先世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自是叹惋不已。颈联写桃花源居民待客殷勤、淳朴仁心。尾联上半句“后人规往无寻处”仍可看作《桃花源记》的记述,渔人既出后,“处处志之”,“诣太守”,太守遣人寻而“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人”乃太守、刘子骥也。然,“后人”又岂不是陶渊明后欲觅桃花源、怡然寄身的各朝各代先人乃至当今的我们?然而桃花源“无寻处”。既“无寻处”,五柳先生笔下却“得之”,不得不感叹五柳先生文之奇妙,故作者赞曰:五柳奇文贯古今。


自 感

    

年少谁知尘世艰,摸鱼捕鸟整天闲。

家君严嘱抛云外,慈母跟寻藏堰湾。

幸得名师勤教导,始明书径勇登攀。

于今半百仍存志,当慰先人未展颜。

赏析

《自感》乃作者那个年代农村娃读书跳出“农门”那批人的真实写照。读来,年少时“摸鱼”“捕鸟”之顽,“名师教导”之幸,历历在目,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惊叹作者笔力之健。

尾联“半百仍存志”而“慰先人未展颜”,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对“家君严嘱抛云外,慈母跟寻藏堰湾”儿时顽皮、不知上进的愧疚之情,跃然纸上。




乡村年关

    

乡村年近日氤氲,东舍西家尽瑞氛。

闲话桑麻茶欲醉,共看鸡犬酒微醺。

黎明持帚扫庭院,向夕张灯备腊熏。

最是儿童呆不住,礼花互放夜缤纷。

赏析

首联“氤氲、瑞氛”,年关特有之祥和气氛。颔联“桑麻、鸡犬”,农家独有之田园闲怀。颈联“黎明持帚扫庭院”,朱子家训之“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向夕张灯备腊熏”,孟襄阳之“丰年留客足鸡豚”。尾联“儿童呆不住、礼花互放”,准确诠释了儿童盼过年民谚。全篇写景,如宋人翁卷之乡村四月,如清人高鼎之村居,田园乡味淡淡析出,诚斋之后幸有人耶。


闲居老屋

      

细雨濛濛湿翠岩,斜风吹过屋旁杉。

庭前花落香痕在,窗外天高野气严。

世事纷纭心寡欲,人生福祸口多缄。

何须远觅蓬莱境,小院怡情便不凡。

赏析

细雨濛濛,斜风吹过,点题直入,一吹过便将作者读者一同带去乡村老屋。“香痕在、野气严”,“在”字极质朴,“严”字极高古,顿显作者笔力。转句之“心寡欲、口多缄”,靖节先生之“乐乎天命复奚疑”况味。结句之“何须远觅,小院怡情”,呼应首句,老屋闲居,凡即不凡。十五咸为险韵,全诗五韵字“岩、杉、严、缄、凡”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功底使然也好,妙手偶得也好,都极为难得。




  作者简介

  胡代松,男,湖南澧县人,供职于湖南省直某机关单位。闲暇之余,勤于笔耕,诗词散见于《人民日报》《诗刊》《中华辞赋》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