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麓山西客说长沙》系列
潇湘诗会《麓山西客说长沙》(九)| 炭河里的历史与传说

  上中学历史课时,我们课本里提到一件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如今,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的出土地就在宁乡黄材。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黄材炭河里为中心的十几公里的范围内,先后出土了300多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的商周青铜器。每一件都是震惊世人的国宝,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兽面纹瓿,等等。因此,宁乡被称为“南方青铜器之乡”。


  一、四羊方尊发现经过

  说到炭河里,说到青铜器,不能不说四羊方尊。在众多的“宝贝”中,四羊方尊是国之重宝。1938年4月的某个上午,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正在转耳仑山上垦荒栽种红薯。17岁的姜景舒正在翻土,铿然一声,锄头在入土的瞬间撞到一块硬物。他马上招呼弟弟过来,一起将泥土挖开。一个从未见过的金属罐子显露在眼前。

  这是什么?只见一个布满铜锈的罐子,四面各伸出一只卷角的羊头,方形罐口张开,像一个喇叭。他们不知道这个墨绿色、带有4只卷角羊头的东西为何物,猜想肯定是个宝贝。如获珍宝的三兄弟,不停的打量着,并用工具敲敲打打,不小心竟将器物的口沿敲掉了手掌心大小的一块碎片。姜家兄弟马上把这个模样古怪的罐子扛回家,用老式的杆称称了称,大约64市斤,虽然并不清楚这件宝贝到底有何价值,但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泽,让姜景舒以为挖到了“乌金”,倍加珍惜。

  姜家挖到宝贝的消息迅速在乡村传开。黄材历来是青铜文物出土之宝地,文物贩子在乡村布有眼线。黄材镇万利山货号的老板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给姜家开出了400块光洋的高价。这个价钱足以让姜家人目瞪口呆。兄弟俩找了一乘小轿,把这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值钱的宝贝抬到了黄材镇。姜景舒在卖掉宝贝时还下意识地将那片敲下来的碎片留下来做纪念。400块大洋,在经过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后,到姜景舒手上就只剩下248块。拿这笔意外之财,姜家买了两块地,几担稻米,生活从此略显殷实。

  1938年,百万中国军队正在武汉与日军展开一场大会战。战争的气氛已经笼罩长沙。长沙的四个古董商人合伙用一万大洋从黄材镇买回了一件宝贝。这样一尊巨大精美的青铜器,高达58.6厘米,尊口向外舒展,肩部盘绕着蛇身而有爪的龙,最引人注目的是腹部的四只大卷角羊,头伸出尊外,蹄踏在尊底,栩栩如生。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在商代,羊是祭祀和祈求吉祥的标志。显然,这尊青铜器的主人绝不仅仅将它当做容器。

  四个商人却在如何分配之时,闹得不可开交。杨克昌是其商人之一。在他一生中,这样的宝物见所未见,尽管有部分残破,但必定是无价之宝,只要一转手,就是万贯家财。这时,另外三个合作伙伴,却想把他排挤出去。在三个人支使他去找买家的时候,杨克昌一咬牙,来到了当时的长沙县政府。警察冲进古董商人们密谋的房间,搜到宝物。随后长沙县法院作出判决,这件青铜器是重要文物,予以没收。收缴到的青铜器精美珍稀,举世罕见。当时的“中央社”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消息轰动一时。一些考古界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样繁复的青铜器,是怎么样铸造出来的?

  人们开始称这件青铜器为“四羊方尊”。四羊方尊被送到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后,张治中将军对其爱不释手,曾一度放置在其办公室的几案上,可没放几天,就迫于舆论压力转送湖南省银行进行严密保管。武汉会战在当年10月结束,日军占领武汉三镇,随即南下,攻陷岳阳,进逼长沙。湖南省银行迁往长沙西北的沅陵县,四羊方尊短暂地出现了不到一年,就消失在连绵战火中。

  1952年,新中国后的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到通知,寻找四羊方尊的下落。54岁的蔡季襄,湖南古玩界的头号人物,在建国后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因为他在文物古董界的见多识广,寻找四羊方尊的任务就交到了他的手上。然而,四羊方尊消失了整整14年,从哪里入手呢?蔡季襄去了沅陵——曾经湖南省银行的旧址,一无所获,但这是唯一的线索。

  这时候,湖南省文管会接到一份意外的通报,说中国银行湖南分行的仓库里有一批文物需要清理,请他们尽快派专家去鉴别。中国银行湖南分行,前身正是民国时的湖南省银行。蔡季襄马上赶到银行仓库,一个积满灰尘的木箱子被打开,里面是黝黑的青铜碎片。一只羊头赫然显现。正是四羊方尊。只是,这件原先基本完整的青铜重器,已经碎成了二十多块。劫难发生在长沙沦陷之时,在迁往沅陵之后,因为日军飞机轰炸,摆在架子上的四羊方尊在震动中摔落在地,碎片被装在木箱子里。在后来的辗转流离中,人们渐渐忘记了这件稀世奇珍的存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刚刚成立,湖南省文管会只将碎片粘合,依然保存在博物馆的仓库里。

  1954年,遇到张欣如,这件宝贝才遇到它命定的知音。张欣如在仓库发现了简单修补的四羊方尊。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张欣如将四羊方尊重新修补好,并铸造了残缺的部分,使它恢复了3000年前秀美而威严的样貌。

  考证后,人们确定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偏早的器物。从公元前两千年开始的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在这时进入高峰。1959年,四羊方尊被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与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在首都。这件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享有了“镇国之宝”的美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四羊方尊还缺了一块。

  1963年夏,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为了探寻四羊方尊当时发现的情况,他来到了黄材镇月山铺。在路边,他遇到一个40来岁的农民,长年的劳作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苍老。“我捡到过有四个牛头的东西,我这儿还有一块,上面有牛。”他说。农民把高至喜带到家里,取出一块巴掌大的青铜片。上面布满精美的云雷纹。高至喜脑海里闪过一件国宝的影子。他望着面前的这个农民。农民告诉他:“我姓姜,叫姜锦书。”然后,开始讲述他20多年前的奇遇。

  这个农民的描述,与他以前听说的四羊方尊发现情况如出一辙。但是他说青铜器上是“牛头”而不是“羊头”。这是另一件重要的器物,还是这个农民把羊当成了牛?高至喜不敢马上下判断。他想把残片带回去,与四羊方尊进行仔细的比对。“你把这个卖给我好不好?我给你15块钱。”高至喜问。姜锦书摇头:“这是‘九火铜’,比黄金还贵,不卖,不卖。”高至喜无法说服姜锦书,只好回到省博物馆。这件事也就放下了。又过了十来年,1976年,他突然想起这件事来,赶紧委托宁乡县一个文物干部去找姜锦书做工作,请他把残片献给国家。

  这时候,姜锦书的儿子在月山铺当上了干部。经过一番劝说,终于让50多岁的姜锦书把残片捐出来。同时捐出来的,还有一块青铜羊角。收到的青铜残片被送到省博物馆保管部。高至喜请来当年修补四羊方尊的张欣如,仔细对比了残片的厚薄与纹饰。“就是四羊方尊上的!”两位老专家做出了同样的判断。残破了半个世纪的四羊方尊,终于找到了缺失的碎片。此后,这两块残片,就一直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那个时代青铜器精致臻于极致的典范。作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四羊方尊可叹一声“鬼斧神工”,其铸造之巅峰水准令人难以置信;在商代青铜方尊中,其端庄典雅亦独树一帜。四羊方尊的发现,颠覆了“青铜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引起了对中国商周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的迷惑。

  二、宁乡为什么称为“青铜器之乡”?

  宁乡黄材位于宁乡西部,沩江上游。沩山巍巍,沩水滔滔。九曲连环的沩江是宁乡的母亲河、生命之河,沩水发源于沩山,途经宁乡县城,从望城靖港入湘江。历史上,沩水河上千帆竞发,直至黄材水库、沩丰坝等建成后,因船运受阻才结束了水运的繁华景象。一马平川的黄材盆地,旱涝保收,成为“鱼米之乡”。这里,到底有多美?

  春季油菜花开,“花开浪漫风中舞,籽结馨香鼎里烹。”是何等惬意;夏季田野葱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又是何等闲适;秋季稻浪滚滚,“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则是怎样的丰收景象;冬季宁静安怡,便是“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了。

  黄材集镇,成为沩水上游几个乡镇的货物集散之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黄材及其周围,发现许多价值连城的宝贝。在这里,劳动耕作,你可能一不留神,一锄下去,就会挖到宝贝。1938年4月,姜景舒的农民到山上种红薯,竟然挖出了后来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四羊方尊。1959年,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挖到了目前发现唯一以人面为主饰的商代青铜方鼎——人面方鼎1983年,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村民种红薯,又挖出了一件重达221.5公斤的商代大铜铙。

  在这里,一场洪水过后,你都有可能捡到宝贝。1963年,一次洪水之后,黄材公社寨子大队炭河里生产队的会计经过沩水支流的段溪河,捞出个绿幽幽的罐子,里面装满玉管和玉珠,这个罐子竟然是一只商代的青铜兽面纹提梁卣。

  在这里,甚至你游泳,也有可能捞到宝贝。2001年6月16日,几个小学生在河里游泳,突然发现高坎挨水的地方,露出了一点与周围黄沙异样的青铜绿。童真让他们开挖,结果越挖越大,竟然挖出了国内迄今所见瓿类铜器最大者——“瓿王”。

  这里先后出土了300多件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的商周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里,有“铙王”,国内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 221.5公斤。铙在商周是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在“中国古代青铜以礼乐治国,乐为六艺之一,曾有‘礼非乐不履’”的社会环境下,“礼”如果没有乐的配合,就难体现出“礼”的高低贵贱,也渲染不出其庄严的气氛。“铙王”当对应“国王”。有大鼎。鼎是“别上下,明贵贱”: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是标志统治者权力和身份等级的一种器物,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传国的重器。有兵器。作为战争用的兵器,这里出土的数量多、品类多,说明商周时期这一带是军事要地,而且建立了常备部队。有生活用器,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无疑,这是贵族用品,远古时期,一般百姓用的只是泥巴烧结的陶器。

  由此,宁乡以“南方青铜器之乡”享誉海内外。这么多青铜器来自何方?是本地的土著?还是外迁来的移民?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都找不到与商周王城相关联的有力证据。“宁乡青铜器之谜”,困扰着几代考古学者,等待着有缘人来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如此众多精美青铜器“堆积”在此“弹丸之地”!黄材,你在历史上是如何的厚重?曾经有过怎样的繁华?这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呢?


  三、炭河里古城的发掘

  神秘的黄材盆地,随着2003—2004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黄材镇栗山村炭河里的考古发掘,深藏于这块宁静土地下的3000多年前的古城遗址,豁然袒露在人们的视野中。

  宁乡炭河里古城城址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炭河里之谜”,一时成为考古学家的惊喜、国际学界的关注。在近20平方公里的黄材盆地内,炭河里遗址的城址面积就达到23万平方米,可见城市规模巨大,民居众多;城址四面夯筑城墙,内外护城河等一应俱全,可见城址经过了精心选址和建设;城内宫殿坐北朝南,排列有序,已知单体宫殿最长的达42米,并且出现了双排柱础回廊,可见宫殿规模宏伟。还在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贵族古墓群。

  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徐萍芳先生在200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宁乡炭河里古城的发现, 找到了久负盛名的湖南商周铜器群所属的考古学文化, 对于解决湖南青铜器群的来龙去脉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学术课题, 对于中国南方青铜文明诸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炭河里繁华的盛景,《史记》及更早的史料,找不到只言片语的记载。先秦时期湖南的历史状况在传世文献中也仅留下只鳞片爪。只有“鬼斧神工”的四羊方尊在诉说曾经的尊荣,只有不断出土的青铜器和盛大宫殿的遗址,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盛。

  “炭河里之谜”,成为学者的困惑,期待人们以穿透时空的目光,揭开云遮雾罩的炭河里的秘密。揭示炭河里之谜,寻觅炭河里文化,必须以黄材古镇及其周围的历史遗存为依据,对照史料,挖掘其文化内涵。


  四、九牯洞的传说

  黄材镇往西,来到松溪村张家组的小山上,遍布一个个花岗岩自然架成的小洞穴,考古发现,这里是人类曾居住的洞穴遗址。这些洞穴一般面积为五、六平方米,高一至两米不等,洞口面向东南,进入洞口需弯腰弓背,当地人称这些洞穴为“九牯洞”。最大的一个洞深约50米,高约3米,直径约9米。相传是蚩尤的第九个兄弟在此洞内生活过,传说蚩尤兄弟均是牛首人身,所以叫“九牯洞”。

  蚩尤的传说在这里流传盛广。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先是“阪泉之战”战胜炎帝,然后炎黄联合,与蚩尤部落作战。历史上有“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的传说。蚩尤部落武器优良,《太白阳经》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炎黄部落以木、石为兵器的时候,蚩尤部落以金属为兵器了。

  相传蚩尤氏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生得铜头、铁额、石项,而且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能转沙为饭,以石作粮。《龙鱼河图》说“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炎黄联合, “涿鹿之战”大败蚩尤。蚩尤氏八十一个兄弟大部分战死。相传缚住蚩尤的桎梏为枫木所做,蚩尤兄弟牺牲后,这些桎梏又化为枫树。一代代相传,枫树和枫木成为蚩尤后人尊拜的神物。

  蚩尤部落失败后,蚩尤的第九个兄弟名姜央,率领部队一直往南撤,过洞庭湖,继续往南,沿湘江逆流而上,见湘江的又一支流——沩水,再逆沩水西进,达雪峰山东麓的黄材盆地。见黄材盆地三面环山,中有沩水,实乃易守难攻的宜居“宝地”。既可以泽水而居,又可退可进。退,可往沩水上游,翻过大沩山,进入资水流域的雪峰山区(现安化、新化);进,沿沩水顺流而下,很快就进入湘江,越过长江与洞庭湖,便于与中原作战,遂于此安顿下来。

  作为原始部落主要靠找山洞、搭草棚而居。在黄材盆地西部山区发现了适宜居住的山洞(即九牯洞),姜央及其他首领在山洞安居下来,部落人员搭草棚而居,或山中狩猎、或沩水打渔、或黄材盆地种植水稻,于此韬光养晦,繁衍生息。

  1987年,考古人员在九牯洞洞穴口发现大量陶器残片和石器,并采集到原始大口陶缸、陶罐、陶釜、陶豆、釜形陶鼎、磨制石锛、石刀、石凿、石铲。确认该遗址为早期人类住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五、神秘的十三洞

  沿炭河里东北方向的一条溪流逆水而上,走了约七、八公里,两岸青山,古木参天,苍松翠竹,奇峰峻岭。到几颗大树遮挡的树林里,有一天然古溶洞。三苗时期称此山洞为“蚩山洞”,只是宁乡口音“蚩”(chi)与“十”(shi)混淆,“山”与“三” 不分,后来 “蚩山洞”变成了“十三洞”。

  传说十三洞有十三个洞口,洞有20多公里长,出口到了桃江县的“金沙洲”。其实,此洞是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地貌复杂,并有罕见的洞内峡谷,垂直高度近100米。洞外,有千年古枫树一棵。此处植枫树,也是因为与蚩尤部落尊拜枫树有关。从古以来,当地居民就习惯在十三洞及周围种植枫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开春之际,必杀猪宰羊,焚上香烛纸钱,在枫树下举行祭奠。十三洞周围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质难以成活大树,奇怪的是,千年枫树却能在此成为高大挺拔参天大树,生长千年,仍郁郁葱葱。

  十三洞有很多传说。有这么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连月大旱,河水断流,土地干裂,百姓苦不堪言。老百姓摆上祭品,在十三洞前古枫树下举行祭奠,有僧侣做法,祈求上苍,降下雨水。这时,见十三洞中有一股细流流出,但杯水车薪,难解危急。一个得道的高僧光涌决心为百姓进洞寻水,普救众生。光涌对徒弟慧清说:“为师进洞探水,如果看到为师的草鞋飘出来,你可敲击洞口的大石,为师可以循声出来,切记,切记!”慧清连连点头答应。

  慧清站于洞口枫树下,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可许久过去,洞内无一点动静。微风吹来,慧清不知不觉靠在枫树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被一声炸响惊醒,只见洞口一股山泉,喷礴而出,瞬间淹没了小溪,再看一只草鞋,被山泉已冲出好远,慧清急忙跳起身,捡起一块石头拚命敲击洞口,可是再怎么敲,也没有一丝回音。光涌冒险为老百姓求水,感动了佛祖,佛祖收他为徒,留在了十三洞。

  2003年,十三洞被有关部门作为旅游开发改名为石龙洞(因为地处石龙村),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时又改名为千佛洞,因为洞中钟乳石长得像成千上万的佛像而得名,其中第四洞有一尊高达2米的如大佛像的乳石,就是传说中的高僧光涌,成为千佛洞核心景区的亮点。十三个洞至今只开发了前六洞,游客游完也要花两个多小时。

  但我认为还是叫十三洞好。蚩尤部落的传说比佛教的历史更早。


  六、枫树崇拜的习俗

  横亘湘西的雪峰山脉,巍峨绵延至黄材之西的沩山,再往南20余公里,其余脉似一道高高的屏障,横隔在沩江和楚江之间,其中一座山峰气势雄伟,高高耸立,那就是望百峰。望百峰往下,有一座山叫“师古寨”,山的西北面为老粮仓镇,东南面为枫木桥乡。

  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却因为“大铜铙”的发现而声名远扬。从黄材炭河里,到老粮仓,到枫木桥“师古寨”,这里带着远古的神秘问号。

  1959年,在师古寨南坡距山脊10米的地方,一青年农民到山坡上砍柴,无意中从砂土里拉扯出的杂树坑中刨出一块黑色东西,但是他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他继续挖下去,又发现了两排横放着的铜铙,他挖出的第一件器物后来证明便是兽面纹大铜铙,后面四件中有两件虎纹大铜铙以及两件象纹大铜铙。其中象纹大铜铙高70厘米、重67.25公斤,在目前国内所有出土铜铙中重量、大小排第二(排名第一的是1983年在黄材发现的大铜铙,重220.76公斤),是迄今所见器表装饰最繁复、精美的器物,成为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1993年,一个药农上山采药,为追蛇追到一洞里,蛇溜了,却发现洞里一窝宝物:10个大铜铙。这个地方在师古寨北坡距山脊10米的地方。

  相传师古寨是几千前祭祀祖先之地。宁乡口音中“师”与“思”同音,“师古寨”实际上是“思古寨”,其意是:专门思念古人(祖先)的地方。谁在此思古祭祖呢?根据出土的大铜铙系商代铸造,应该是商代或稍后西周时期的人们在此思古祭祖,当时此地生活的是三苗人。

  三苗的始祖是姜央,而“姜,从羊”,所以“师古寨”又名“羊角寨”。《民国·宁乡县志》云:“羊角寨即师古寨”。三苗人为什么选择此山思古祭祖?因为当时该山及其附近生长着许多枫树,后来有人伐枫树架了一座桥,那一带现在就称“枫木桥”。

  枫树,是三苗人的主要崇拜神物之一,属于植物图腾崇拜,现在的苗族依然如此。苗族人认为,枫木是神树,枫树与人一样也有生命,有灵性,能保佑全寨人畜,能保佑平安,繁殖后代,民族兴旺发达。

  在黔东南神话《苗族古歌》(亦称《苗族史诗》)中,苗族先民们将自己与枫树有血缘关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其对枫树的描绘非常细腻、深情。《苗族古歌》中有一首《枫木歌》唱道:“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榜留和水泡,游方十二天,成双十二夜,怀十二个蛋,生十二个宝。”其中从黄色的蛋里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

  姜央,苗语称JangxVangb,有时亦简称Vangb,是苗族古歌中人类的祖先。苗族古歌中说,他与龙、雷公、老虎等一起从蝴蝶妈妈的蛋中孵出,后来雷公施放洪水,淹死了地上的人类,他与妹妹成婚,过了一些年,生下一个儿,是个肉砣砣,姜央气坏了,找来一把弯弯镰,找来一块杉木砧,把孩儿砍成肉片。砍在谷仓边,装满九粪筐,撒遍九座山。变成许多许多人,变成百姓千千万。从而完成了人类的再造,使世间重新有了人类。

  苗族传说认为,姜央是由蝴蝶妈妈生的,而蝴蝶妈妈又是枫树生的。为什么枫树是苗族先民的植物图腾呢?这可能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防止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先民每到一个地方建寨都会先要栽植枫树,枫树的年龄,就是建寨的历史。湖南城步的苗族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风俗,装扮“枫神”的人,头上反戴铁三脚,身上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一根上粗下细的圆木棒。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

  《名义考》云:“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杨也”。三苗方国都邑建在长沙近边的黄材与史载相吻合。《名义考》成书于明代,当时的宁乡黄材属长沙府。又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氏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宁乡黄材距南岳仅一百五十多公里。

  在离现在炭河里遗址500米的地方有个叫枫树湾的地方,住的大多是姜姓人家,小时候经过枫树湾,记得村口有两棵古老的大枫树,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毁了。既然叫枫树湾,想来古时此处是枫树成林,也许正是炭河里先民们举行祭奠的地方。

  秋天的枫叶,红红的、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是炭河里先民、三苗及其后裔,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七、梅山之蚩尤故里

  从黄材沩水逆水而上30多公里,到达山峦清秀、风景优美的沩水源。伫立于沩山之巅,这边,是沩水流域宁乡,那边,是资水流域安化。

  沩水源处,出土了世界上唯一一对商代青铜虎食人卣。

  这对奇特的虎食人卣,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姿态,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卣,作为一件盛酒礼器,是贵族阶层的标志,以虎作为表面纹饰,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遗憾的是,这两件珍宝皆流落于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山这边,沩水流域,远古炭河里文明熠熠生辉;山那边,资水流域,蚩尤故里、蚩尤传说、梅山文化,绽放古老神奇的光芒。那么,是谁?带着这远古而珍贵的虎食人卣,跨越沩水流域和资水流域,却把它遗落在这分水岭的山头?

  蚩尤故里、梅山文化,炭河里文明,相距如此之近,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峒蛮居住地。《宋史·梅山峒》云:“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即包括今天的长沙、湘潭、益阳、常德、怀化、娄底、邵阳等市25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全部或部分,宁乡即在其中。

  梅山土著就是蚩尤的直系后裔。关于先祖蚩尤的记忆,至今仍然保存在梅山教的传承主干,即梅山本土师公的法统中。梅山师公,是当代人对梅山民间信仰从业者的概称,其前身就是巫师。巫师本身是主持祭祀的专职祭司,现在的梅山师公法事,比如“和娘娘”、“跄梅山”、“唱太公”等,都是祭祀祖先的活动。师公搬演的傩戏,就是再现祖先的故事。这些法事和傩戏中,均保有对先祖蚩尤鲜明的记忆碎片。比如,师公在做法事时,要戴头扎,而头扎的图案,第一块和第五块拼起来,也是饕餮纹。关于饕餮纹,孙作云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认为其原型是蚩尤。

  还有一种可能,涿鹿之战前,蚩尤部落的世居地就在洞庭湖流域。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子艾论证,梅山是中华民族三祖之一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历史学家周谷城的《中国社会史论》在谈到汉族与苗族的斗争时,有一段这样的论述“苗族自始至终即居于长江中下游两岸,与汉族对抗。古时候其族曾有强国曰九黎;其君主叫做蚩尤,曾乘汉族炎帝榆罔之衰联合许多小苗族,向北方汉族作总攻击。略取过中原的大半,且有驱汉族出塞外之势。汉族诸侯有熊国之君公孙轩辕联合汉族中的许多小族,与蚩尤战于涿鹿,并斩了蚩尤,恢复了黄河流域的地盘。于是苗族退处江南。”

  也就是说,蚩尤部落本来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远古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5000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首领。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

  蚩尤部落占据有今天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广大的长江中下游,也是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域,中心地带就在雪峰山南麓的梅山,即今天的宁乡、安化、新化一带,其都邑就在黄材盆地炭河里。

  走进蚩尤故里安化,这里蚩尤文化遗存甚多,寺庙祠堂林立,既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名副其实的蚩尤文化带,各种文化现象共系于“思尤”之中。

  这里有思游乡(1995年并入乐安镇)。思游是思尤之意。思尤,饱含了思念蚩尤老祖的深情厚意。思游乡里有蚩尤村和大禾村。蚩尤村就在蚩尤界上,蚩尤界东接梅城,西临新化,纵横20公里,海拔800多米,是历代汉、苗、瑶聚居之地。

  蚩尤村的人生儿育女,送老归山都要敬蚩尤,或吹牛角,或敬枫神。蚩尤村里有一片30余亩枫木园,传说蚩尤被杀后的木枷丢在蚩尤界上,长出一片枫树。枫叶是蚩尤鲜血染红,枫树就是蚩尤之神,到枫树下拜祭就能消灾祛病、逢凶化吉。古代枫树园一直立有禁碑:永禁砍伐。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时,枫木园几经劫难仍未逃脱厄运,山民哀叹不已。这里的枫树崇拜和宁乡老粮仓、枫木桥、黄材炭河里的风俗一脉相承。

  大禾村又名大禾凼。1959年,在黄材镇寨子山,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挖到了目前发现唯一以人面为主饰的商代青铜方鼎(人面纹方鼎)。这方鼎上就刻有“大禾”二字。说明历史上,黄材和安化大禾村是一脉相承、山水相依的。

  这里有蚩尤江。蚩尤江发源于田心乡,流经蚩尤界,过新化游溪桥,到白溪注入资江,全长约50公里。蚩尤界下有条蚩尤河,相传为蚩尤开凿,后裔连通,为战之用。

  这里有蚩尤桥。蚩尤江上的蚩尤桥,是下连梅城,上通新化、涟源的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行人路过都要在桥上歇息;村民每年都要在桥上摆上三牲,燃起香案祭拜蚩尤,以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这里有蚩尤屋场。蚩尤界的蚩山上有座蚩山寺,历史上是祭祀蚩尤之寺。虽然未考证毁于何时,但遗址可见。山上地基平坦,面积约5亩,奇异的是此地坐北朝南处有一屋场形状,村民们说是蚩尤屋场。蚩尤屋场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物象,屋场以上的竹笋全是实心,屋场以下则全部空心,民间相传蚩尤北上时封敕:我为九黎兄弟求生存,如不实心,山上竹笋必定空心。在思游每家每户,教育子女的祖训都是做事为人,实心实意。

  这里有蚩尤冢。蚩尤屋场不远的下山坡有一个蚩尤冢,又名“蚩尤衣冠冢”,相传蚩尤被黄帝擒杀后,部下将蚩尤的衣物埋于此处,以纪念蚩祖。尽管在安化蚩尤故里有如此多的蚩尤文化遗存,却没有发现古城。蚩尤时期的都邑在哪里?它就在不远处的黄材炭河里。

  三苗、夏、商时期,洞庭湖以南的三苗部落相对独立于中原。每年,三苗首领都要派人从黄材炭河里出发,前往蚩尤屋场、蚩尤冢祭奠先祖蚩尤。

  商朝时期的某一年,三苗部落又铸造出了新的盛酒器具——虎食人卣。一年一度祭奠蚩祖的日子即将到来,三苗首领准备了丰盛的果品、三牲,更用一对新铸造的虎食人卣盛装酿造的美酒,一对人马前往蚩尤屋场,沿着崎岖的山路,刚过沩水源,忽然,电闪雷鸣,一场暴雨骤然而至,山洪瞬间爆发(现在的宁乡沩山和安化、新化仍然是暴雨中心,泥石流时发生),这一对举世仅有的虎食人卣不慎跌落山涧,跌落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

  尽管三苗部落、炭河里文明,梅山文化被历史的烽火所湮灭,但从黄材炭河里到安化蚩尤故里,历史的足迹从没有间断过。从黄材的大禾人面方鼎,到安化大禾村,从联结沩水流域和资水流域的虎食人卣的出土,从黄材及其周围不断出土的青铜器,从炭河里古城的发掘,从亘古未变的安化蚩尤崇拜、蚩尤精神的传颂,都在诉说着远古那段惊心动魄而又辉煌灿烂的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写道:“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一上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所以,到夏、商、周时期,“三苗”又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相对独立于夏、商、周之外。

  夏、商、周朝时期,炭河里作为三苗后裔的文化中心,又融合了东夷、华夏的文化,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成为中国南方青铜文明中心。


  八、青羊公主的传说

  如果开车走高速到宁乡大道收费出口,可看到一标志性建筑,一张端庄而秀美的笑脸,具有典型的东方之美,代表青铜器之乡的美丽新宁乡,迎接八方宾客。

  有人称这美丽的笑容堪比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之微笑。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么,比蒙娜丽莎早了三千多年的这位高贵女子,更多了一份端庄和稳重,栩栩如生的头像,彰显中华文明之历史悠久和伟大。

  这位神秘的女子是谁?她就是四千年前的青铜人面方鼎上的女子。这青铜人面方鼎是怎么发现的?

  1959年的某一天,黄材乡寨子山村(现炭河里村)一位农民象往常一样,上山开荒种地,一锄下去,挖到一个硬硬的东西,他连挥锄头,把它挖出来,他不知道这件从没见过的东西是什么,更没意识到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心想,这么重的一件废铜应该能卖几个钱。为了携带方便,他挥锄就砸,砸成了十几块碎片。他把青铜碎片装在箩筐里,带回了家,然后,把它当作废铜卖给了当地的废品收购店。

  不久, 湖南省博物馆得到消息,说宁乡黄材又挖到青铜器,馆里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青铜的碎片已经随同其他废铜一起打包,运到了长沙。博物馆工作人员紧追不舍,此青铜碎片很可能在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废铜收购中心的仓库里。经过交涉,博物馆工作人员进入毛家桥仓库,里面是堆积如山的废铜,有的还是刚从各地运来的未打开的包裹。他们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终于在如山的废铜堆中,找到了10块青铜碎片。经过拼合,他们发现尚缺底部和一足,只好回过头去再找废铜,顺着废铜的收购转运路线,终于在株洲废铜仓库中寻找到了。经专家精心修复,这件青铜碎片变成了举世罕见的珍宝——青铜人面方鼎,再现出她昔日的辉煌。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假如,当日博物馆工作人员去迟了一步;假如,工作人员没有那么穷追不舍,那这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级重宝,就被当作废铜投入了熔炉,化作了铜液,因此而与世永诀。

  这件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青铜器方鼎,四面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人面表情威严肃穆,脸庞圆润,眉弯曲,唇紧闭、丰厚而无胡须,双耳肥大,耳垂下又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形则表示头上有发饰或冠带存在。这人面像所表现的应该是一个高贵的女人形象。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

  这位高贵的女子到底是谁?是大禾女王?青羊公主?青羊王后?一时成为千古之谜。

  但是,我还是想把她想象为青羊公主。

  北宋王存主编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青羊山,有寺日芙蓉寺……山下有青羊镇、青羊集。”。“青羊山”,又称“青阳山”,距离四羊方尊出土地不到一公里。

  青羊镇即现今黄材镇,现黄材镇仍保存有上青羊村,下青羊村,其村名历经数千年。这些青羊之名,皆为纪念青羊公主而保留下来。

  商初,三苗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顶峰,各种头像为人和动物的青铜器大量涌现,皆栩栩如生。为了纪念青羊公主,大禾方国铸造了青铜人面方鼎,四面为美丽的青羊公主头像,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

  青羊公主,嫣然一笑,把五千年南方青铜文明历史写在脸上,迷倒了来传奇之地、宁静之乡的八方宾客。


  九、青铜之魂

  从始祖蚩尤开始,三苗部落就擅长冶炼,在北方,在中原,夏启,铸造青铜之剑,青铜成为战神的精魂。商汤,铸造了青铜的战车、青铜的铠甲、青铜的盾牌,踩着青铜锋利的刃,在鲜血淋漓中,毅然前行,“鸣条决战”灭亡了暴政的夏桀,商朝傲然于世。

  在南方,在洞庭,在炭河里,三苗方国,大禾方国,韬光养晦,休养生息。沩水之畔,架起了红彤彤的熔炉,冶炼青铜的熊熊烈火在燃烧。这是和平之火,这是文明之火,一把把铜斧铸造成功,作为劳动生产工具,劳动生产水平得到提高;铸造了华贵高雅的青铜酒具,有兽面纹瓿、癸卣、虎食人卣;铸造了礼乐之国必须有的大铜铙,有云纹大铙、兽纹大铙、象纹大铙;铸造有方鼎,以青羊公主为原型铸造的青铜人面方鼎,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青铜技艺高峰。

  青铜器,用红铜(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现代化学分析,青铜人面方鼎的铜占76.06%,锡占12.66%,铅占11.94%。

  炭河里的铜来自于哪里?三苗时期,其范围包括洞庭湖区的湖南、湖北和鄱阳湖区的江西。《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

  三苗时期,发现了荆州冶铜中心(包括湖北黄石市大冶铜绿山铜矿和江西瑞昌铜岭铜矿),经长江,逆湘水,沿沩水,把荆州冶铜中心的铜运送到炭河里。大冶铜绿山铜矿和瑞昌铜岭铜矿,历经三千多年的开采,经久不衰。

  禹征三苗后,荆州冶铜中心也为华夏提供铜资源。到商代,中原的铜资源比较贫乏,不断往南方掠夺铜资源。

  《诗经?商颂?殷武》是《诗经》305首诗歌的最后一首,诗道:“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诗的意思是“殷王武丁真威武,奋勇挥师伐荆楚。深入敌人险阻地,大败敌军捉俘虏。王师到处齐平服,汤孙功业胜往古。你们荆楚蛮夷国,一直住在我南方。往昔成汤势力强,就是僻远如氐羌,无人不来进宝藏,谁人敢不来朝王?都说尊尚我殷商。”

  诗内容反映,荆楚(即三苗)相对独立于夏商,有时归顺商王朝,进贡宝藏 ,有时又不进贡。商王武丁曾大规模南征,一直深入到荆蛮腹地,而南征之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南方的铜材,进攻对象就是荆楚。“进宝藏”的宝就包括铜。

  商代中期,三苗方国逐步失去了大冶市铜绿山铜矿和瑞昌铜岭铜矿,于是,他们到处找铜,终于在湖南怀化麻阳九曲湾找到了铜矿。麻阳,现在全称是“麻阳苗族自治县”,当时就属三苗方国疆域。麻阳水上交通自古便利,三苗人把九曲湾的铜材,通过锦江河借沅水河运到洞庭湖,转道湘江逆沩水到达宁乡黄材。这是三苗方国商周时期铜材的主要来源。

  至于锡和铅,湖南历来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湘中和湘南到处有锡、铅、锌、钒和锑。湖南为锡矿主产区之一,衡阳、郴州有多个锡矿区。衡阳常宁的水口山铅矿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铅都”。

  离黄材炭河里十多公里有个叫“铁冲”的地方,当地老人说:“铁冲”这个地名叫了几千年,现在还出产钒矿,钒铅矿石是一起的,也能提炼出铅。想来,“铁冲”的铅和钒是三苗方国铸造青铜器材质的主要来源。钒矿石的外表很像铁矿石,当地人误以为是铁,就称为“铁冲”。

  商朝后期,三苗方国安居乐业,国力昌盛,国王筹划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典礼,纪念先祖姜央。

  此时,三苗青铜冶炼技艺达到顶峰,三苗的工匠们,铸造出了中国青铜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珍品——“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为四方形,大口沿外敞,腹部鼓起,四形圈足。尊体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酒礼器的至尊气势。龙预示王者之气,尊的四肩各有蟠龙一条,其双角的龙头探出方尊表面,从方尊每边的右肩蜿蜒于前肩的中间,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羊角,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为了这一工艺,工匠们经历了九十九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到成功。

  高超的技艺,令方尊浑然一体。四只卷角绵羊,那微张的嘴巴,那温柔的眼神,那自在的形态,把绵羊温顺宁静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羊的背部和胸部饰有鳞纹,腿上饰有凤鸟纹,圈足饰有夔龙纹、云雷纹,细部还饰有蕉叶、龙纹、兽面、长冠鸟等,纹饰的线条刚劲光洁。

  三苗部落以羊为图腾,四羊,寓意四方平安吉祥。设计新奇、匠心独具的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立雕于一体,把平面纹饰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动物形象和器皿有机融合,体现出威严的气氛和华丽精美的装饰风格,彰显出极其成熟的金属加工技艺和出色的艺术感染力。

  四羊方尊,是青铜之魂,是青铜器精致于极致的典范,凝聚了中华民族三大先祖部落三苗、华夏、东夷人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同时,被后世誉为“中国铙王”的象纹大铜铙也铸造成功。

  1983年6月在黄材镇月山铺龙泉村出土,距离四羊方尊发现地仅200米的地方,发现了象纹大铜铙。该铜铙高103.5厘米,为圆筒形中空,重达221.5公斤。外形酷似两片合拢起来的大瓦片,上宽下窄,下附圆筒形甬,也就是铙柄,铙鼓部位装饰着两头小象,做工细致,憨态可掬,它们相向而立,相互对视,张着嘴,用长鼻子互相触摸,好像在叫闹嬉戏,也好像在互相问候,“象纹大铜铙”因此而得名。其器表饰有粗大线条组成的兽面纹,整个铜铙纹饰细腻。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纹饰具有通神功能,表达了先民对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敬意。

  青铜之魂,是炭河里文明之魂,神秘久远,文脉绵长,从蚩尤,到三苗,到荆楚,在五千年历史长河熠熠生辉。

  青铜之魂,是中华民族之魂,把中华大地部落族群、血缘祖先的智慧凝聚为璀璨光芒。

  最后,以一首自作词结束。

   沁园春·炭河里

  独立沩山,长望烟云,不尽激昂。念一方故土,曾经烽火,千年魂梦,屡历星霜。热血忠心,金刀木弩,北战南征捍鸷强。红枫染,更广围城邑,雄守苗疆。

  无名史册何妨?自绝世传奇万代扬。看铜铙击乐,威惊天宇,方尊盛酒,情醉湖湘。人面祥和,四羊吉瑞,拂去尘埃放异光。堪为傲,愿炭河古迹,永续华章。

  (注:人面,指青铜人面方鼎。四羊,指四羊方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