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原野溢花香,蝶舞翩跹绕蕊忙。不管人间风雨事,千年相爱总成双。”相传自祝英台“祭坟化蝶”之后,每年的阳春三月,在江苏宜兴祝英台和梁山伯读书的善卷洞、碧藓庵附近,总会看到一对对蝴蝶翩翩起舞,穿花栖草,形影不离。
当地的民众为纪念梁祝,把碧藓庵命名为“英台读书处”,并把传说是英台的生日农历三月一日定为“双蝶节”。
民间还相传,祝英台是在农历三月廿八日殉情,与梁山伯双双化蝶的。每年到这一天,方圆数十里的群众便赶来看蝴蝶,纪念“梁祝”凄美坚贞的爱情,因而在“双蝶节”之外,还有农历三月廿八的“观蝶节”。
古老的“双蝶节”和“观蝶节”也曾在时光流逝中慢慢衰微。但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2000年后,“双蝶节”和“观蝶节”活动又得以重新组织开展;2006年,“梁祝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宜兴观蝶节”也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蝶节”的“双蝶”,仍是单纯地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挣脱尘世间的封建压迫,双双飞向另一世界,从此生生世世,相恋相依;“观蝶”,是人们感动于他们超越世俗门第、超越生死的至纯至美的真情,乃至于亲身参与,把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了故事里生生不息的一部分。
看蝶年年双双来,流连花丛,恍惚觉得自己也许是千年以前见证传奇的村人,又或许是“梁祝”化蝶后遇到的一只“蝶友”,与他们在同一个世界翩跹飞舞。
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是化作蝴蝶,而不是其他象征爱情的事物,如比翼鸟、连理枝等。我想,除了相传祝英台“祭坟”发生在蝴蝶盛多的三月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蝶”的意象。
蝶翼斑斓轻盈,舞姿灵动飘眇,蝶与花翩然相恋,自在惬意,使得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倾醉,魂牵梦绕。庄周,便是在蝴蝶的梦幻迷离间,分不清是自己做梦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成了庄周。
从此,心灵化了的蝴蝶,在人们看来就有了打破生死、物我界限的象征意义。死后化蝶的传说,是对现实和有限生命的超越,也是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从“双蝶节”到“观蝶节”,人们“观”的不只是蝶舞翩翩、春光旖旎,也不仅是一个爱情传说;而是这份爱情背后,抛却现实物质、挣脱世俗束缚的纯真和勇敢。如今虽然没有了封建压迫,但还有一些衡量爱情、婚姻或者是人生价值的世俗观念,依旧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内心抉择。
因而,即使再忙碌,也要留得半日闲,“观”蝶,更要“观”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