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2
分龙节|好雨兆丰年,盛事歌传承


  分龙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流传于我国南北各地。

  在我国民俗信仰中,行云布雨由龙主事,冬春雨少,龙便集中在一块,到了夏秋多雨时节,龙便要前往各自管辖的区域,民间称此日为“分龙日”,而小龙不忍与老龙分离,总要流泪,于是此日多常降大雨。《清嘉录》曾引蔡云《吴歈(yú)》说:“偶凑分龙得新雨,山村水荡说年丰。”

  据考证,分龙节形成于宋代,但最早可溯源于远古祈雨方式——雩(yú)舞,《左传》云:“龙见(现)而雨。”此处的龙并不是龙神,而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七宿组成的“龙”,人们常用舞蹈的形式呼唤东方七宿组成的“龙”早些到来。

  但由于上古记岁方式粗放,加之地域不同习俗多有差异,“龙见”之日的具体日期在各地说法众多,因此“分龙节”的节期也多有不同。《占候书》中记载:“两浙以四月二十日为小分龙,五月二十为大分龙。闽俗以夏至后为分龙。”但一般,分龙节还是以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多见。

  分龙节不仅是汉族传统节日,也是毛南族(广西环江县)、畲(shē)族(福建、浙江等省)的传统节日。因地域、民族不同,节俗也各有特色。

  古时人们常用分龙节占验一年晴雨,若雨水多,则是分到了“勤龙”,此后自然多雨,甚至成涝;若是雨少,则是分到了“懒龙”,大概率会少雨,还可能大旱。上海地区则是将分龙节后次日的雨量作为参考,若五月二十一大雨,便是丰收的喜兆。有农谚云:“二十分龙二十一雨,水车搁拉弄堂里。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旧时上海在分龙节还会举行“水龙会”。“水龙”又叫“灭火龙”,是旧时中国的灭火器具,由清顺治年间上海某唐姓家族从日本引进后自行仿制而成,并流行至全国各地。“水龙”通常为一只较深水桶,底部装有轮子,桶里安装水泵,使用时挑水加入桶中,再扳动水泵杠杆,将水从泵中送入帆布做的“水龙带”,再射向失火处。

  “水龙”在全国普及后,江南许多城镇便在当地成立了民间的消防团体,称为“水龙会”,每年分龙节时都要当众演习,分龙节便成了原始的“消防节”。喷洒而出的水飞向人群,便也有人拿出盛水的器具,泼水嬉闹,后来还加入“舞龙”“锣鼓”“花炮”“彩灯”等元素,“水龙会”愈发精彩。


水龙救火图|《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曾专门介绍上海租界“水龙会”盛况:“西人水龙会每年夏秋间举行一次,是夜齐集(黄)浦滩,各水龙排定次序。居前者为灭火龙,另扎一纸置车上,中烛以火,旁悬五彩琉璃灯,其后十余车如前式,间以花、火球、火字及西人音乐,光怪陆离,耀人耳目,来观者如潮。”

  对于毛南族来说,分龙节是最古老、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全民参与的欢庆。毛南族分龙节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仪式,最主要的内容为祭祀三界公。相传三界公是毛南族最崇敬的神,因吃了仙桃而成仙,但仙人吃素,三界公吃牛肉,所以只能为半仙。虽然已成仙体,但他仍到人间放牛,并将牧牛的经验教给毛男村民,让毛男成了远近闻名的“菜牛之乡”,毛南族至今仍存有三界庙,始终供奉。


传统“肥套”中的毛南族傩戏

  分龙节前一天,毛南族的家家户户都要忙碌起来,制作粉蒸肉、五色糯米饭等节食。此后两天会举行庙祭,人们会一同参加“椎牛”仪式,演唱祭神歌曲,举行“同顶”“同填”“同拼”等娱乐活动。分龙节还是毛南族一年中走亲访友的日子,此间全族感恩祖神恩赐,放松劳作后的身心,欢聚一堂,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畲族民族文化中,“分龙节”这天玉皇大帝要为畲山“封龙”,因此也称为“封龙节”,被视为纳福祈求丰收的祭祀良日,随着时代进步,传统的祭祀习俗被淡化,但对歌、盘歌的习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此日,青年男女斗歌切磋,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白情愫。当下,福建多地还会举行“封龙节”畲族民歌赛会。

  分龙节作为传统节日,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远离生活,但在毛南族、畲族中仍在传承,其中凝聚着歌舞、美食、银饰、石雕、竹编等丰富的民族艺术,对不少濒危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另因其和夏季雨事紧密的联系,也包含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


  参考资料:黄建勇,于萍,廖碧霞.毛南族分龙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市场论坛,2013(04):24-25+28.薛理勇,江南的“水龙”和“水龙会”.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