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红色摇篮”声音馆(七十三)|刘少奇:44天的家乡调研

听·领袖故事

刘少奇:44天的家乡调研

朗读者:林亚男

  1961年4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广州参加完中央工作会议之后,偕夫人王光美和几个工作人员从广州抵达长沙,开启了他长达44天的宁乡、长沙农村蹲点调查。刘少奇刚到湖南,就对湖南省委负责人说:“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4月2日下午,两辆草绿色的帆布篷吉普车在宁乡的沙石公路上颠簸西行,当车行至离宁乡花明楼炭子冲16华里的王家湾时,一块挂着“宁乡县东湖塘人民公社万头猪场”的牌子跃入眼帘。刘少奇下车察看,里面仅有几头骨瘦毛衰的母猪,与“万头猪场”相去甚远。为弄清情况,他临时决定在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下来。


刘少奇在家乡调研时同农民座谈

  随行人员用雨布遮住破烂窗户以挡风雨,又找了两块门板,准备架铺,刘少奇在“万头猪场”绕了一圈儿,也没看到一根稻草。后来,他走到屋后山坡上,发现一堆已经干了的人粪。他拾起一根柴棍,拨开那堆粪,仔细观察,不禁摇头叹息,说:“你们看,这里面全是不能消化的粗纤维,说明这人吃的是野菜、草根。农民吃饭已成了问题,问题大啊!”

  5月3日傍晚,刘少奇回到了旧居炭子冲,住在少年时代睡过的房子里。在炭子冲的日子里,刘少奇请来少年时的朋友、农民通讯员黄端生,叙旧聊天;到了简家巷临时医院,慰间患水肿病的农民;踏着乡间泥泞之路,到赵家冲探望一身疾病的大姐刘绍德。在问起姐夫鲁瑞林时,姐姐“呜”地哭起来了。外甥女鲁新秀代她回答:“舅舅、舅妈,我一想起爸爸就难过,他吃糠粑粑,屎拉不出来,憋死了……”刘少奇、王光美心情沉重,沉默了片刻,问:“你们食堂死了多少人?”新秀含泪回答:“这两个月死了11人。九弟呀!你在中央做事,要给人家饭吃!”刘少奇点点头,他听懂了老姐姐的话。

  刘少奇回湘调查期间,有33天吃住在农村生产队。他克服困难和阻力,深入田间、山林、食堂、猪场、医院、社队企业、社员家庭察看,吃了社员用来充饥的野菜和糠粑粑,切身感受了群众遭遇的巨大困难,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并找到了造成这一严重困难的原因:“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啊(‘五风’)”,为党中夫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解决当时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了直接依据。

——摘自《崇严尚实话标杆》


看·领袖生平

    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感·领袖精神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创事业,一刻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贵在一个“实”字。调查研究是沉下去、摸实情、听群众讲真话,还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既是衡量一个共产党人党性强弱的重要分水岭,也是关乎事业成败的关键。

  刘少奇在家乡蹲点调研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作风,为我们全党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向刘少奇那样,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以问题为导向,拜群众为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使各方面的工作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朗读者

  林亚男,原为全国妇联《中国妇女》杂志社记者、编辑部主任、编审。现为湖南木芙蓉艺术团团长,爱好舞蹈、昆曲、园艺、室内装潢、古珠鉴定与设计等,被朋友们戏称"文艺青年"。


  读后感

   林亚男曾在20多年前采访过王光美,之后在各种活动中又有多次交流。如今林亚男居住在宁乡花明楼附近,成为刘少奇夫妇的“乡亲”。她的叙述,饱含着对已故国家主席的深切敬意,以及对故人的怀念深情!


  声音导师:赵平 路琳 如风 卢虹 李金阳 杨捷



  出品单位

  湖南省委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

  开福区委组织部

  清水塘街道办事处

  四季花城社区

  湖南亲华派广告有限公司


  制作团队

  总策划:胡述斌 晏成方 曾亮 文婉莹

  整合传播:韩东武 李斯琪 杨宁 雨轩

  文案:朱艳红

  录音后期:杨捷

  摄影:饶海林 彭红 彭中意

  新媒体传播:圈圈 燃小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