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红色摇篮”声音馆(七十六)|黎介寿: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耽搁不起

听·英雄故事

患者以命相托,我们耽搁不起

朗读者:李佳

  2007年初的一天,南京总医院83岁的黎介寿院士带学生到南昌出差,约好第二天回南京为一名病人手术。不料突遭暴雪,当天航班被迫取消,火车票也已售完。怎么办?怎么办?一向淡定的黎介寿急得直搓手。看到院士的焦急劲,大家都劝他:“要么推迟手术?要么换其他医生做?” “病人托付给我们的是生命,万万耽搁不起! ”黎介寿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执意当晚往回赶。然后让学生做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告示牌,牌子上写着"危重病人等待手术,急需两张南京车票! ! !”,到火车站候车室求援。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黎介寿他们终于挤上了火车,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连夜返回南京,按时为病人实施了手术。手术完成后,在得知病人安然无恙后,黎介寿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安然入睡。正是他的这种“不踏实” ,换来了病人心理的“踏踏实实”。

  黎介寿的字典里,“良心”二字沉甸甸。在普外科,医护人员都谨记着黎介寿的十条铁规:不准私自外出会诊和手术,不准开大处方谋取提成,不准收取病人的红包……

  来自安徽农村的患者李杜,肠梗阻手术很成功,出院前却为“医疗费不够”愁眉不展,可账单打出来后,意外地发现预交款居然还有节余。正在李杜纳闷之时,护士告诉他:那天,你家里人执意要给黎老送红包,他们前脚刚离开,黎老就让人把钱打到你的住院账户上了。

  有患者在出院前把一条金项链悄悄放在黎介寿的办公桌上,他发现后,让出差的学生赶到患者家“完壁归赵”…...

  黎介寿一生收下的唯一一个患者的礼物,是黑龙江“无肠农妇”马秀兰为他缝制的一双鞋垫,鞋垫上绣的是一对燃烧的红烛。

  一个好医生,就是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在最短时间里恢复健康。因此,黎介寿绝不给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也不做不必要的手术,这是他的职业操守。来自浙江农村的李典举小心翼翼地把一张核磁共振片子递给黎介寿,不安的问:“大夫,其他医院拍的片子可以用吗?” “怎么不行,这张片子拍得很清晰啊! ”而在这之前,李典举已经带着这张片子走了好几家医院,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重新拍片做检查” ,而重拍一张片子要花1400元。

  一次,普通外科收治了一名特殊患者:这名患者曾做过小肠切除手术,由于服药不慎,导致肠功能损伤。经过一番仔细检查,黎介寿主张不再手术,而只是开出了肠外营养的医嘱。患者误以为医院是怕自己没钱才不给他手术,便让家人又凑了一笔钱,打入住院账户,并再次找到黎介寿,坚持要求手术。有人说:“干脆给他动一刀,反正手术也要不了命。”可黎介寿却说:“怎么能这样昧良心呢!”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人如期康复出院了。在拿到治疗费用单后,他愣住了:全部费用合计才4000多元!之后他逢人便说:“黎院士真是个大好人!”

  “你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 ”黎介寿很早就提出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全新理念;看到护士为固定鼻腔内的管子,在患者脸上贴满胶布,他当即要求改进;为防止重症病人手术后无意识乱动,他发明了人性化的“约束带”;为减少肠营养患者奔波之苦,他在国内率先开出"家庭营养访视车”;为让陪护的亲属有个落脚打盹的地方,他叫人打开会议室作为休息室;嘱咐病人做检查,他会在病历本上画上详细的“路线图”,让他们不走冤枉路;为给病人减轻经济负担,他提出“加速康复”理念,让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摘自《崇严尚实话标杆》


看·英雄生平

    黎介寿(1924~ ) ;湖南浏阳人。著名普通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英雄精神

  “你把病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就决定你能为患者做多少事。”黎介寿的话语是这么朴素,却又是那么实在,折射的是黎介寿为人的实在,体现的是黎介寿行事的实效。这位医学大家的风范与情怀,无疑是我们今天减少医患纠纷的一剂良方。


朗读者

  李佳,中共党员,长沙市优秀教师,潇湘诗会朗读者,开福区清水塘北辰小学副校长。


  读后感

  黎介寿院士一辈子只把患者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脚踏实地做好人民的事业。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心中一团火,淡泊名利。他象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他象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


  声音导师:赵平 路琳 如风 卢虹 李金阳 杨捷



  出品单位

  湖南省委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

  开福区委组织部

  清水塘街道办事处

  四季花城社区

  湖南亲华派广告有限公司


  制作团队

  总策划:胡述斌 晏成方 曾亮 文婉莹

  整合传播:韩东武 李斯琪 杨宁 雨轩

  文案:朱艳红

  录音后期:杨捷

  摄影:饶海林 彭红 彭中意

  新媒体传播:圈圈 燃小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