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艺术长沙 >> 文艺精品
艺术长沙(165)| 文脉雨花

文脉雨花

——2019年4月19日在长沙市雨花区文艺工作者采风活动中所作历史文化讲座


  一、雨花亭

  长沙市雨花区因雨花亭而得名。“雨花亭”今为地片名,指韶山路与新建路交汇的地带。此地旧有道院雨花亭,遗址在原内燃机配件总厂的厂区内。

  雨花亭又名雨花台,原为佛道合一大型建筑群,始建于何时无考,但明崇祯《长沙府志》已有“雨花台,岳麓寺僧智谦说法”的记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清同治《善化县志》所记:“雨花亭,县东七里,祀李公普佑真人、红龙白马三郎,咸丰二年(1852)兵燹,后众姓重修。”可见晚清雨花亭实为一道院。

  但“雨花”却是佛教用语。南朝梁代慧皎所编《高僧传》载:“梁武帝时(503)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坠落如雨。”相传长沙雨花亭起始时也是一座佛寺,传说是用建南岳大庙所剩材料建造的。建庙的工匠名叫鲍雨亭,他在佛殿上建了一个很高的亭子,遂取名为雨花亭。清嘉庆善化进士、石鼓书院山长罗瑛《雨花台双桂》诗中云:

山郭恣幽讨,一径穿苍烟。
岿然古刹高,双桂当门前。
枝干何巃嵸,上与云气连。
广荫五亩外,浓香十里间。

  可见清嘉庆年间,雨花台还是佛教圣地。相传清道光年间,长沙赤岗岭有一看牛娃,名李太保,醴陵人,以助人为乐,有人曾看见他帮助一寡妇婆在旱田里使法,竟放出水来。见者甚奇,一声喊破,李太保顿时气绝身亡。众人都说他成仙了,纷纷捐钱修建了李公庙。庙宇三进,庙门三拱,中门嵌“雨花亭庙”四字,两旁有一对人多高的石狮,外墙绘有红龙白马、八仙过海等道教故事。庙殿上祀奉李公(居中)、观音(居左)、龙王(居右)。

  李公庙右侧为关帝庙。关圣殿之上,建有三层约20米高的六角亭,木梯盘旋而上,中层门上镌有“雨花亭”三字,亭顶盘香终日不绝,居高临下,城南景物尽收眼底。


按老人记忆绘制的雨花亭图

  20世纪30年代中期,长沙市政府曾计划在雨花亭建“市南公园”。抗日战争中这里成为主战场之一,关帝庙和雨花亭被夷为平地,李公庙幸存。1952年李公庙没收归公,金盆公安分局设其内。1956年庙址被政府征用,兴建拖拉机配件厂。至2000年,惟一能见到的雨花亭遗物是该厂热处理车间(原关帝庙所在处)门口的一对石象。石象高116厘米,左象完整,右象二足断,臂部稍损。


雨花亭遗物——金地华园内的石象 周顺摄

  2001年,万兴房产公司在雨花亭原址处开发住宅小区“金地华园”,雨花亭遗址荡然无存。石象被移到小区内所建的“雨花亭”前。


  二、浏阳河

  浏阳河在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载为浏水,又名浏江。浏,清亮也,景美也。浏阳河又曾名浏渭河。渭亦为清澈之意,有“浊泾清渭”之说。三国吴置县时,因县城在浏水北岸,而古人以北面为阳,遂以浏阳为县名。元代一代宗师欧阳玄有《浏江》诗云:

浏江江水色幽幽,两岸青山云木稠。
一自桑钦载源委,曾留孙盛作春秋。
猿岫风来起波浪,龙湫月出见汀洲。
下流两度翠花过,光气至今浮斗牛。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湾,五十里水路到湘江。”这是著名民歌《浏阳河》的一句唱词。浏阳河除弯道多外,还有一个地理特征,就是它的流向。它与“大江东去”的常态不同,而向西流,一路遇山,多有折返,但仍不断绕过阻挡向西流去。民国诗人刘善泽《浏水棹歌》诗云:“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

  浏阳河在浏阳市境弯过了九道大湾。浏阳河从浏阳市进入长沙县,也弯过了九道大湾,经长沙县、雨花区、芙蓉区和开福区而注入湘江。


团头河

  浏阳河流至长沙县今黄兴镇仙人市后,往西南弯回至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再折返西北至雨花区跳马镇与长沙县黄兴镇交界处的团头嘴为浏阳河下游第四道湾,古称“团头河”。《长沙县地名志》载:“集镇旁一山嘴伸入浏阳河,俨若团鱼抬头,故名团头河。”旧谚云:团鱼抬头,皮簸(撮)装珍珠。所以这里富人很多。团头河港口是昔日浏阳河这一段唯一的船运码头。长约200多米的麻石老街,商铺林立。老街上还有一座基督教内地会所建的福音堂。1946年,团头河教会购得周边山林百亩,名曰“复活山”。众信徒开垦百亩山林,种植油茶和茶叶。1995年团头河基督教福音堂重建,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长沙县恢复的第一所基督教堂。

  浏阳河从团头河西流至今长株高速公路西侧,再北转至黄兴镇鹿芝岭,河对岸为雨花区跳马镇螽斯港集镇,为第五道湾,因之称为“螽斯港”。相传此港出现过螽斯,故称“螽斯港”。螽斯在北方称蝈蝈,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这个湾弯度不大,只45度,河岸边屹立着一座名山,名“万寿山”。万寿山的古庙,29级丈余宽的麻石台阶直通大殿前廊。庙中有铁钟大鼓,每日香烟袅袅,鞭炮钟鼓齐鸣,凝重威严。至晚,商船泊岸,皓月千里,渔舟唱晚,响彻浏水之滨,好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

  浏阳河从浏阳市柏加镇弯回长沙县黄兴镇后,基本上就成为长沙县与今雨花区的界河,东北岸为长沙县的黄兴镇和㮾梨街道,西南岸为雨花区的跳马镇和黎圫街道。河道绕过黄兴镇光达村的磨盘洲后不远东转,折向东北向的㮾梨街道,过㮾梨街道后又急转向西进入芙蓉区今东湖街道,形成一个梨状的大弧度的半岛,古名“谭阳洲”,今规划为园博会的用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战白龙王庙是谭阳洲今存的唯一古迹。

  环绕谭阳洲的这道梨形弯道为第六道湾,古称“梨江”,著名的梨江八景之一“梨江双渡”即指此景。民国南社诗人王啸苏咏《梨江双渡》云:

波间荡漾燕双飞,待得轻舫载客归。
一幅画图何处写,春江渺渺柳依依。

  梨江八景还有一景在雨花区,即“鹅湖夕照”。鹅湖,指浏阳河西岸的黎圫,今属长沙市雨花区。这里距陶公庙约四里,八景图解说词称:“其圫方广二十余亩,黎氏子孙环圫而居,持水灌田,兼蓄鱼苗。明吉王据湘,曾养鹅于此,每当夕阳西照,而鹅影映水,故号曰鹅湖。”王啸苏咏《鹅湖夕照》云:

云桂亭轩迹久荒,居人犹指养鹅场。
联姻为溯吾家世,甥馆吹箫引凤凰。


  三、东山镇

  东山镇位于浏阳河黄兴镇段的西岸,今属雨花区黎圫街道,南、西紧邻东山村、长圫村,北靠香樟路,东临浏阳河,与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隔河相望,今一桥飞架,交通十分便利。

  东山镇历史悠久,相传东山之名源于“东仓”,元末明初此地曾建有一粮仓,粮仓毁后,此地演变成东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商贩集中、商铺林立及手工业制造为特色的历史古镇。抗日战争时期,东山镇曾是长沙会战的战场。

  东山古商镇麻石老街,绵延三里,街巷一纵三横,咸丰年间就有商铺20余家,1949年前有居民300余户,商店作坊手工业店铺共有62家。每年的东山关圣殿庙会,搭台唱戏达月余之久;福音堂位于繁华的街市,是当年长沙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东山镇的辣椒,远近闻名,长沙酱菜必选东山辣椒。今日东山镇已经失去了旧时的繁华与喧嚣,平添的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气息,东山镇的历史旧貌只留在人们的“乡愁”中。所存旧迹尚有浏阳河古码头遗址和基督教福音堂,已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东山镇还是著名民歌《浏阳河》的诞生地。1950年9月,湖南省湘江文工团土改工作队来到浏阳河畔的黎圫乡东山镇。当年l9岁的徐叔华是文工团的一员,他编一个小歌舞剧《送粮路上》。有如下唱词:“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什么县呐,出了个什么人世界把名扬?……”

  歌舞小剧本《双送粮》就这样诞生了,而《浏阳河》是《双送粮》中的一个唱段。一年后的l951年5月,《双送粮》入选到怀仁堂为政治局委员们表演,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双送粮》中的《浏阳河》唱段,便一炮打响。


  四、圭塘河

  圭塘河系浏阳河的一条支流,位于雨花区,发源于跳马镇的石燕湖水库,在黎圫街道的花桥村汇入浏阳河,全长约28公里。圭塘河无支流,河水的主要来源为雨水、生活废水、工业废水以及山塘水库水与农田灌溉水等。

  圭塘河之名源于古代的龟塘,《宋史•食货志》载:“初马氏(马殷)于潭州东二十里,因诸山之泉筑堤储水,号曰龟塘,溉田万顷。其后堤坏岁旱,民皆阻饥,绍兴七年(1137)守臣吕颐浩始募修复,以广耕稼。”至于龟塘之名的来由,清陈运溶《湘城访古录》引《寰宇记》云:“在长沙县东八里,塘下有良田数百顷,晋太始中,有神龟皎然白色,其形长四尺,数出其塘,土人名之。”明清两代龟塘屡废屡筑。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圭塘,县东十五里,原名龟塘。广延十余里,明知县唐源修筑,年久废。清康熙年间,生员王自拔呈请废塘作田。经知县贾汝翼丈承粮,册名圭字区。”龟塘遂改名圭塘。由于塘坝失修,至民国时圭塘已失去初筑时的水利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处兴水利建设,修有环山灌渠一条,引浏阳河水灌溉农田。1974年又开凿长宽三十米的河渠一条,引石燕湖之水,命名为圭塘河。遗憾的是,因为大量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流入,使得这一条曾经美丽的圭塘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严重地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于是,长沙市政府下大决心,对其进行整治,修建圭塘河风光带,并立圭塘古水利工程遗址碑以作纪念。


  五、天际岭

  天际岭又名天脊岭,位于今雨花区洞井街道。在洞井街道之前是洞井乡、洞井镇。天际古指天地交接的地方,此岭横亘于古驿铺——洞井铺一旁,今虽已纳于市区,但在古代已离长沙很远了,故名天际岭。天际岭今成为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简称。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原名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建立于1958年,1992年和1994年经国家林业部先后批准为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今园占地14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植物园内有山有谷,有平坦的草地,有开阔的斜坡,有碧波荡漾的湖面。园中辟有樱花园、桂花园、茶花园、竹园、木兰园、杜鹃园、梅园和花卉盆景园等,又先后引种驯化、迁地保存了1100多种森林植物,其中特别珍贵的濒危植物就有50多科120余种;同时救护和驯养了野生动物则有丹顶鹤、梅花鹿、猫头鹰、黄腹角雉等。每年三四月盛开着樱花,平时少见,特别新奇。古词人况蕙风有咏樱花的词《浣溪沙》:

  不分群芳首尽低,海棠文杏也肩齐,东风万一尚能西。见说墨江江上路,绿云红雪绣双堤,梅儿冢畔惜香泥。

  近年来,公园内还经常举办“郁金香节”。郁金香自古有之,李白《客中行》云: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六、清泉寺

  清泉寺原名龙头庵,后又称简公庙,在雨花区洞井镇歇马岭。传说三国时关云长追斩孽龙在此下马歇息。又传明代正德皇帝曾至此,御马住蹄。此乃“歇马岭”和“龙头庵”的由来。庵前厅为关圣殿,关公塑像供奉中央,周仓、关平两将军像立于两旁。庵正门嵌有对联:龙潭月印;马岭云闲。庵的后堂为观音殿,神座上悬“慈航普渡”四字大横匾,二十四诸天排列两旁。明代中期龙头庵更名清泉寺,并新建了南岳行宫。宫内供奉弥陀菩萨。行宫右侧又建伽南庙。明永乐举人周中有《过清泉寺》诗,诗云:

一径入寒翠,扶筇破野烟。
欲酬黄菊酒,渐入白莲禅。
望远云依树,归迟月过川。
疏钟兼暮角,同到客愁边。

  清末著名诗僧八指头陀(释敬安)亦访清泉寺,作《游清泉寺》,诗云:

山林脱尘俗,景物最清幽。
梵呗和松韵,清泉绕屋流。
竹深时度鸟,树老自鸣秋。
赏玩归来晚,青天月一钩。

  清泉寺大殿联曰:

四面好山环古寺;
一轮明月映清泉。

  清泉寺有记载的住持是清代唯一大师。相传清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坪塘石灰窑挑夫简仁惠来到清泉寺拜唯一大师为师,诚心修佛。同年七月简公坐在缸内死去。临死前曾请师傅在他死后把缸盖好,并云,一年后若未腐朽,吾即神去也。一年后,简公果然安坐缸内,栩栩如生。众传简公成神了,遂制成“肉身”,建立神位。拜者日多,越传越神,称其医治眼疾有奇验。同治十二年(1873),民国十三年(1924),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次重修。大殿前面两柱上的对联为清著名书法家邹寿熙所书,横匾为“此谓不朽”。联云:

坐龙潭,饮清泉,普施甘露泽四海;
祐国泰,保庶民,匡扶社稷镇三湘。

  庙左为食堂,每年七月二十三日简公忌日,该届所辖37个团的赴席香主千人来此吃斋饭,场面壮观。食堂门挂“隆德慈善”匾,门联云:

涤虑洗心从善化;
饮和食德记清泉。

  1967年,寺庙大批佛像及横匾、对联被焚烧一空。20世纪末重建,今辟为雨花区旅游景点


  七、大安寺

  大安寺位于今雨花区跳马镇金屏村鲤鱼塘。相传老大安寺肇造于清初,地址在新德村翠峰山之南,距今寺数千米。老庙呈三进两厢格局。第一进,戏台仿㮾梨镇陶公庙形式,台上唱戏,台下行人。第二进,护法神关公像,关平、周仓二将护卫,神像高丈余,威武雄健。第三进:正殿,观音菩萨端居中央,左有沙仙真人,右有熙白、沙白龙王陪伴。清代大臣左宗棠曾经在庙中留下墨宝。1952年土改时,左宗棠手迹连同其他文物古迹毁灭罄尽,庙宇全部拆毁,片瓦无存。

  1997年10月悟心法师等重建大安寺。2009年修建了观音殿、鼓楼、客堂等。是年5月举行了盛大奠基典礼法会。新建的观音殿、护法殿、三圣殿,不烧香烛,只有梵音嘹绕,檀香氤氲,别有一番佛家风韵。


重建的大安寺

  大安寺山门联云:

一尘不染菩提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正殿联云:

水出净瓶入口,皆为甘露;
心离邪念回头,便上慈航。


  八、石燕湖

  石燕湖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汇处,在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石燕铺鸭巢冲境内。石燕湖以石燕铺而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铺侧山上,多燕形与磨形小石,石入醋中,蠕蠕欲动,人以为异,故名。”徐珂《清稗类钞》矿物类“石燕”条云:“湘江之滨有石,状类燕而有纹,圆大者为雄,长小者为雌。”旧时有人把石燕铺与附近的地名枫树河、仙人市、杨梅河、白果树、斑竹塘、桃花塅、洞井铺等串成一联,曰:

枫树上,驻仙人,手接杨梅白果;
斑竹下,立石燕,脚踏洞井桃花。

  石燕湖古为深潭,为天鹅池泉水所汇。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秀削,南有金坑岭,北为跳马涧,东有天鹅池,西有龙王岭,海拔高度均在250—270米之间。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被誉为“天然大氧吧”。1957年山潭改建成大型水库,冲口两山对峙,形势天成。水面约40公顷,水深30余米,高峡平湖,一碧如镜。湖心形成绿岛,名金龟岛,岛形恰似静卧水中的老龟,每逢晴日,晨曦初露,绕龟背放射出金光万道。

  万福万寿塔耸立岛顶。塔共7级,高268米,内设螺旋楼梯,共101级。登上塔顶,临风远眺,顿觉风起群山之脚,雾集湖水之滨。在天气晴朗时,可瞰湖中碎金跃动,天光云影融为一体,令人飘然欲仙。

  塔旁有一座观音古庙。庙中供奉送子观音菩萨。在观音庙的不远处,还有一棵“五子登科树”。传说有一对夫妻,久婚不孕。于是,他们便到观音庙中跪拜,求赐其后。观音被其虔诚所动,便赐了一胞五子。后来那五个孩子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当年那对夫妻跪拜的地方,竟长出了一棵树,分为五枝,人们便将此树取名为“五子登科树。”


  九、跳马涧(关山)

  跳马涧又名关山,位于跳马镇境内,明《一统志》载,关山在善化县东南四十五里,层峰峭拔,有如城壁中门,道路仅通一车。唐末置龙回关于此,故名。东汉建安十二年(208),关羽战长沙,相传在此跃马跳涧,故名跳马涧。跳马涧附近很多地名、古迹均与关羽有关,如磨石塘、饲马冲、关刀铺、捡刀岭、歇马岭、上马石、关公塘、马道岭、关帝庙等。


关山(跳马涧)

  清乾隆进士、刑部主事张汝润作有《关山》诗。诗中有两处“自注”,一曰“山自江西袁州东来”,二曰“下有跳马涧,相传为汉关侯遗垒”。诗云:

东下宜春亘众山,中开绝径堑长关。
一丸可闭金墉固,万剑齐攒铁壁环。
古戍戈铤销涧底,清时鸡犬哄云间。
承平那复谈天险,跳马前来只等闲。

  清道光举人、工部主事凌玉垣亦作《关山怀古》,诗云:

弱冠欲投笔,长吟晚度关。
乱山锁残照,老树挂刀环。
割剧岩疆重,烟云故垒间。
时平容眺览,疲马载诗还。

  关山及邻近的凤凰山、三仙岭一带发现了明代藩王墓室群。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关山跳马涧发现明吉简王朱见浚王陵,出土了墓志。墓室为青砖构造,规模宏伟,上世纪80年代修建水库时被毁,其墓志等碑石运至长沙市博物馆保存。2008—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在关山至凤凰山一带发现9座明藩王王室墓,成为待发掘的地下文物宝库,其地域广阔,规模宏大,2019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朱见浚(1456—1527),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天顺元年(1457)封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就藩长沙。颇重学术,好访古迹,于岳麓书院刊刻《先圣图》及《尚书》,以授学者。嘉靖六年(1527)病卒,谥简王。

  吉王共传了七代。朱慈煃为最后一代吉王。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张献忠攻陷长沙,一把火烧了吉藩府。朱慈煃等仓皇南逃,走广西,居梧州。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朱慈煃客死缅甸。明末清初学者陶汝鼐有诗悼曰:

故国经年天地荒,逢君百粤泪沾裳。
寒梅度岭香犹细,孤雁离云影自伤。
怅望楚宫虚夜月,心期帝子下潇湘。
春来兰雪堂前鸟,解向枝头忆旧王。

  20世纪20年代,美国女作家艾丽丝跟随其任美国美孚洋行驻长沙办事处经理的丈夫,在长沙生活了多年。回国以后,她撰写了一部名为《在新中国的长沙城故事1921—1925》的回忆录,于1926年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书中刊印了她拍摄的一张“稻田中的石人”照片,一片稻田中耸立着一座石人,身着铠甲,应该是一座巨大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翁仲,是这座陵墓的守卫者。


疑似明代藩王陵遗物——稻田中的石人

  经与他地今存明皇室陵墓石人图片比对,出于同一规制。据此推测,“稻田中的石人”很可能是关山明代藩王墓室群的遗物。


  十、凤凰山和三仙岭

  凤凰山位于今跳马镇境内关山之西南,与海螺山南北对峙,周长5.5公里,主峰海拔187.3米。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凤凰岭,上有凤凰阁,峰峦秀削,前有五节龙,首尾俨然,山右建有嵩山寺。”所谓五节龙,系五巨石由山上接踵而来,有如苍龙入海。寺前有唐枫、仙桃、古银杏,苍劲挺拨。

  嵩山寺建于唐代,大殿三楹,方广数十丈,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今寺改建为嵩山中学。凤凰岭南制株洲,西控湘潭,北护长沙,形势险要,与跳马涧同为兵家必争之地。山上树木葱茏,山花烂漫,山麓溪涧环流,山明水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关山附近还有三仙岭。东西走向,长约3公里,主峰海拔232米。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三仙岭即大智山,县南六十里,相传李、冯、陈三真人修炼得道处,乡民曾立祠,祈祷多应。上有泉井,不竭不溢。”清乾隆间诗人袁枚曾登临此山,留下“苔攀石壁绿,萝映夕阳红”的诗句。清雍正举人李芳华有《季春游三仙岭》诗:

极目览无穷,春光荡客胸。
云烟何浩渺,景物逼春容。
好遯怀黄绮,明农寄赤松。
仙乎不我即,长笑下危峰。

  诗中“黄绮”是著名的隐士,为汉初“商山四皓”中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赤松”是炎帝神农氏的雨师。诗人对神仙境界发出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叹。

  另一位清代学者谢扶位也有《三仙岭》诗:

峭绝三仙岭,寻春上上头。
破苔封碧藓,古木卧苍虬。
远水晴光乱,长空翠霭浮。
凭空一俯仰,入望豁双眸。


  十一、左宗棠墓

  左宗棠墓位于跳马镇浏阳河之南石门乡柏竹村,在杨梅河大桥南约2公里处公路边,葬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

  今墓为1988年长沙市政府拨款重修。1996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两侧华表上的墓联,系左宗棠曾孙婿梁赐龙主持左墓修复时所作,联云:

汉业唐规,西陲永固;
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这副对联实际上说的是左宗于光绪六年(1880)率军收复新疆的事。左宗棠以69岁的高龄,亲自率大军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吩咐部下为自己订做了一口棺材,舆榇出关。全军将士见主帅气概如此豪壮,士气倍增。由于有左宗棠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清政府在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时,收回了部分权益。伊犁问题虽最终是在谈判桌上解决的,但如果没有左宗棠积极的军事准备,中国政府是难以收回这部分权益的。左宗棠一生从未主张过和议,更未与洋人谈判过,故而有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惟有左文襄。”

  左宗棠(1812—l885),字季高,清长沙府湘阴县人。道光举人。太平天国起义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咸丰十年(1860),清廷特旨任为四品京堂襄办军务,招募“楚军”5000人,赴江西、浙江前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任浙江巡抚,后升闽浙总督。光绪七年(188l),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光绪十年(1884)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次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在福州前线病逝。曾国荃作《挽左宗棠》诗八首,歌颂了左公“出塞还朝”的功绩,录二首如下:

覆雨为云手易翻,曾乘匹马入中原。
至今斥堠留青海,犹有旌旗耀吐蕃。

出塞还朝班定远,屯田养士赵翁孙。
梯航万里来中国,太息空存独乐园。


  十二、杨坦园墓

  杨坦园墓位于雨花区石马铺原“公墓管理所”后山上,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由墓碑、墓围和墓冢组成,墓围为清代最普遍的半环形布局。墓葬为花岗岩结构,墓碑署刻“诗人杨坦园墓”,造型古朴庄重。201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坦园(1835—1891),名恩寿,字鹤俦,长沙人,晚清著名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杨坦园17岁始应童试,经过6次乡试,37岁才中举,41岁第一次参加会试失败后,从此放弃科举,以作幕宾和著述度过余生。杨恩寿一生著述颇富,有《坦园丛书》等l4种问世,多为戏曲、传奇。杨氏所著传奇《理灵坡》《再来人》《桃花源》《麻滩驿》《娩姬画封》《桂枝香》,合称《坦园传奇六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词余丛话》,在当时为国际戏剧界所推崇。

  杨坦园被学术界公认为戏曲家,但称其为诗人却少见。而杨坦园墓墓碑署刻“诗人杨坦园墓”,这说明杨坦园的诗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杨坦园的诗独具一格,诗词中有曲之美,不愧为戏曲名家。如《泛舟湘江登岳麓散步》似诗又似曲:

一声柔橹破清湘,流过桃花水亦香。
几日不来江上路,春风吹绿柳丝长。

  历代诗人咏长沙贾太傅故宅的诗数以百计,但很少见到咏贾太傅故宅的词。杨坦园却另辟蹊径,写有咏贾太傅故宅词四首,给贾谊故居留下了不一样的文采。如《秋宵吟·咏贾太傅故宅》:

  古帘抛,废阁悄,屋瓦参差秋老。堪惆怅,是小筑匆匆,卜居怀抱。泣湘累,集鵩鸟,潦倒洛阳年少。看今日,剩四壁寒蛩,半庭芳草。管领湖山,恰有个词人凭吊。汨罗哀怨,楚沥分香,两处摛文藻。春入柑林,早点缀楼台,晴翠缭绕。奏新声,痛哭迎神,庚子日,斜恨未了。


  (本文部分图片由乔育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