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调整国民经济与新“八字方针”

  【编者按】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党史故事专栏“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国民经济的故事。

  当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时候,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日益显露出来。

  1979年4月5日至28日,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称为新“八字方针”。贯彻新“八字方针”,是为纠正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偏差和此前两年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急于求成倾向,以及业已形成的困难。在决定和部署调整过程中,中央明确意识到,要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在开始调整经济的时候,邓小平就强调,要使中国现代化,至少有两个主要特点是要注意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陈云也指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占80%,而且人口多,耕地少。要认清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


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在讨论调整国民经济等问题。图片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在调整中,中央还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但是,长期形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完全纠正过来,在调整中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基本建设规模没有压下来,财政支出过多和出现巨额财政赤字,能源和交通紧张,物价上涨较快等。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采取坚决措施调整国民经济,1980年11月,国务院召开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决定调整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12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从198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以争取经济工作全局的稳定和主动,使整个国民经济转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次会议进一步清理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使全党对于实行经济调整方针的紧迫性、必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会后,各地区各部门加大贯彻新“八字方针”的力度,国民经济调整的积极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从1981年起,积累和消费、农业和工业、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合理,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国家财政金融状况也随之得到改善。物价趋于稳定。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调整工作取得的成绩,宣布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预计可以胜利完成,稳定经济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根据几年来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就是: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整个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就是说,调整不仅仅是要解决主要比例关系失调问题,克服眼前的困难,而是要通过调整逐步克服经济建设中“左”的指导思想,真正确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建设方针,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