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

  【编者按】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党史故事专栏“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故事。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五年间,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一系列不稳定、不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生产和消费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经济秩序混乱,作为价格改革过渡措施的价格双轨制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

  对于一开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党和政府力图探索新路子加以解决。为防止急刹车引起的损失和震动,1985年初,决定采取“软着陆”的方针,即用比较缓和的办法逐步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恢复平衡。1985年2月至10月,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省长会议,以解决消费基金增长过猛、信贷规模过大、外汇使用过多以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问题,主要措施是紧缩银根,控制货币投放。这次“小调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地方和企业投资尤其是非生产性投资、消费基金尤其是集团购买力压不下来,主要压缩的是企业流动资金,引起经济增长“滑坡”,反而影响了供给。鉴于此,政府不得不适当放宽货币控制。

  1988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准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对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有严重影响、突出不合理的价格问题。尽管这个改革方案没有正式实施,但中央政治局通过方案的消息公布后,进一步强化了人们本来已经非常严重的高通胀预期,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挤提储蓄存款和抢购商品的风潮。物价问题已不单是经济问题,已经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1988年9月下旬,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这个方针与《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相比有两点重大变化:一是从加快改革步伐转向其后两年以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为重点;二是强调价格改革不能孤军突出,改革必须是全面的配套改革。

  全会要求坚决制止一切违反国家规定哄抬物价的行为;整顿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官商分开,惩治“官倒”;尽快确立重要产品的流通秩序,认真解决重要产品尤其是紧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多头和多环节经营的问题,有的要实行专营,有的只准在国家统一市场上交易;加强宏观监督体系;制止各方面对企业的摊派、抽头和盘剥。

  全会指出,不理顺价格就谈不上真正确立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但深化改革不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在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中,应当特别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是符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客观要求的正确决策。经过一年左右的治理整顿,过旺的社会需求得到控制,相当多的商品由原来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但国民经济发展的难关尚未渡过,一些深层次的结构和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