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逝去不必惋惜,未来好好珍惜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李商隐的经典名篇《晚晴》。

主播:王铁牛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清华美院教授、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美术家)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年)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陷入牛李党争,遭到牛党的嫉恨和排挤。宣宗立后,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李商隐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李商隐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漩涡,对他来说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正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诗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诗人触景生情,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只强调“重晚晴”,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尾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如果说“幽草”是诗人身世的象征,那么,尾联“越鸟”似乎是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将霎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文本:《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年8月)
  来源:中国文明网 “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