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被永恒讨论的话题。从过去到未来,从科学到哲学,无人能破解时间的秘密。时间与生命息息相关,如果人生是由一个个问句组成,那么按照时间与年龄的规律,老人应该拥有人生的全部答案。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本期诗影同行推荐影片《永恒与一日》,由一位在大雾中行走的电影诗人,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
影片延续了安哲一贯的电影风格,空气中弥漫着朦胧薄雾,远山盖着白纱,海与天,水与人配合默契。
故事从主人公亚历山大的角度展开叙述,叙事性排在抒情性之后,大段大段的无声之言胜过华美的文字,景物与行为细细描绘出情感。
《永恒与一日》的主题是时间与爱。亚历山大是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在步入医院等待归去的最后一天,他跟随已逝妻子留下的一封信,重新走过过往的美好时光,在好似重度一生却又不断被拉回现实的一天中领悟生命的爱与意义。
早晨,亚历山大告别了保姆,与对面的音乐默契者安静道别,带着狗和妻子的信出门。他要去女儿家委托她照顾狗。
女儿对于亚历山大突然来访很惊讶,简单的寒暄显示了生涩的父女关系。女儿接过信件,在其中发现一封没有信封的信。
你有你的生活,
那些把女儿和我舍去局外。
我知道总有一天,你会离去,
风把你的眼睛带往遥远的地方……
但请将这一天送给我,
犹如我的最后一天,
亚历山大带着狗离开,想起曾经的时光。在他默默书写,沉迷出版发行的日子里,错过了妻子需要安慰的情绪。如今,亚历山大同样难以从女儿身上得到理解。
女儿不明白房子的意义,不明白父亲为何执着于续写一首十九世纪的诗。亚历山大的病痛随时提醒他时间不可浪费,他沉沉地走在街上,询问自己,过往人生里,妻子真的是唯一的遗憾吗?
在去往女儿家的途中,他遇见了一群小孩难民,在警察追捕下救了一个黄衣男孩,男孩报以一个感谢的微笑,谢绝了送他回家的提议。
中午,亚历山大再次遇见了黄衣男孩,这次亚历山大从一群人贩子手中救出了他,决心要送他回家,他却再次逃跑,亚历山大用一个三明治把他叫了回来。
男孩坦白,他没有家,也没有亲人。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伙小孩如何在大孩子赛林的带领下艰难越过边界,到达没有战火的土地。
宣告了阳光的普照,
没有云的痛迹,
没有雾的遮盖,
在无尽的天空中,
微风停歇,
如此轻柔地停在脸上,
她像是在向心灵诉说,
可惜男孩的不幸并未结束,赛林——他引以为傲的领导者死去。男孩去警察局偷来他的衣物,为他点燃一团火,念了一首诗。没有赛林为伴,他最终还是要离开。
傍晚,亚历山大将狗委托给保姆,保姆的儿子正在举行婚礼。曾经,他的母亲也多次怀念父亲还在的那些日子,而他似乎从没认真聆听过母亲的情绪。
他去看望她,母亲喃喃地叫年幼的他回家吃饭,她已经将记忆永远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
深夜,男孩很快就要离去了,亚历山大将再无人陪伴。他感觉到孤独的男孩与孤独的自己,在短短的一天中,已经缠绕了深深的羁绊。
他们举行了最后的“狂欢”,两人坐上巴士,亚历山大将自己的过去重映,抗争、恋爱、诗歌、音乐,随夜色荡漾,一起快乐地欣赏生活中短暂的一切。
我将去往另一条道路,
伴随这些话,
我随你而去,
你在那里,
一切真实,值得等待…
真理,
是真理,
我的小花朵(蔻芙拉)…
流亡者…
欣喜过后他迷茫地问妻子,又像问自己,“明天是什么?明天,会持续多久呢?”
“故土难离”是古人对眷恋往事深情的归纳。用漫长的时间追逐人生的意义,得到的同时又不断失去,以为没有明天就能永远留住今天的幸福,以为等待明天就能逃避今天的痛苦。
时间与生命等价,明天是等不到的永恒,今天才是握得住的永远,让每一步奔跑都脚踏实地、有迹可循,不浪费每一秒,生命的意义自会有感而出。
寻找爱与希望不必等待“明天”或悲伤终点,在过程中沉淀才是最值得追寻的事。
免责声明:文中所引用的图片、内容来源于电影《青木瓜之味》,诗歌作品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所有,文本仅用于影视及诗歌作品的推介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