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文明网推出党史故事音频节目“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化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精心谋划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领域外交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战略任务。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过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风险和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希望有新的智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深入阐发,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面对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系统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目标路径,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重大理念,以宏阔的国际视野和高度的责任担当,廓清错误认识、厘清发展出路,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指引前行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7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

  这一理念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必然趋势,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2013年秋,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11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作为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一带一路 ”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正式提出。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也随即展开。2014年11月,“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提出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的合作建议,指出互联互通是要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进一步指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和路径。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涵盖“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八大方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以更清晰的轮廓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更是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和响应。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论坛,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领导人圆桌峰会发表了联合公报,为推动各方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广泛共识。

  截至2017年9月底,已有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

  在明确的愿景规划引导下,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从理念到行动,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130多个双边和区域运输协定,与相关国家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每周约4200个航班,中国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中欧班列开通50多条,累计开行5000多列,从中国驶出的“钢铁驼队”到达欧洲12个国家30多个城市。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在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建立多种形式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上,党中央通盘谋划,整体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合作,打造更富包容性和建设性的全球伙伴关系。通过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中俄关系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压舱石,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到俄罗斯与普京会晤。此后,中俄高层保持频密交往,两国元首在不同场合会晤20余次。2017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对中俄关系发展作出全面规划,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对于中美关系,中方历来主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应该本着对人类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2013年6月,习近平访美与奥巴马会晤并一致同意共同致力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7年4月,习近平再次访美与特朗普会晤,双方确立了涵盖中美关系外交安全、全面经济、执法及网络安全、社会和人文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中欧关系不断深化拓展。2013年11月与欧盟共同制定发布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双方一致同意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欧洲,并对欧盟总部进行访问。中欧关系发展层次更加丰富,交流合作更加全面、均衡、深入,中国同欧洲各国关系呈现出竞相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中国与周边国家唇齿相依、命运与共,相互以德为邻,是共同发展繁荣之基。2013年10月,党中央专门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2014年11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出访足迹遍布东北亚、南亚、东南亚、欧亚等地区,基本实现了周边国家高层交往的全覆盖,为深化互信、促进合作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同时,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这一建设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国与周边国家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的格局更加稳固。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成为增进澜湄六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为流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2013年3月访问非洲时,习近平首次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理念;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集体对话机制实现全覆盖,各方向合作实现全覆盖。在中非关系方面,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国提出并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中阿关系方面,弘扬丝路精神、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中阿全方位合作进入新阶段,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合作机制日臻成熟。在中拉关系方面,推动共同创立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倡议描绘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打造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开启中拉关系崭新时代。2015年9月,我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南南合作圆桌会,推动南南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

  政党外交、经济外交、人文外交、民间外交等,是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大后,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政党、政府、军队、地方、民间等相互协调与配合,形成了我国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

  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大势所趋。

  中国是当代国际秩序参与者、维护者,也是改革者,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2014年3月,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首次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确立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批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在近30个领域共取得100多项合作成果。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中国引导协调各方在创新增长、结构性改革、多边投资、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上制定出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发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核准28份核心成果文件,有力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我国还成功举办了亚信上海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国积极参与制定多个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2013年10月,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6年1月亚投行开业,成为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2014年12月,中国设立专门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能合作和金融合作等。2015年7月,中国推动成立的新开发银行开业,总部设在上海,支持成员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出任联合国专门机构和重要国际组织主要职务的中国人不断增加。2016年,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同年,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

  我国建设性地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发起一系列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及合作机制,实现了多边机制在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化全覆盖。我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同国际社会采取协调一致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反恐、核安全和国际防扩散等全球性挑战。此外,我国大力支持中东、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难民问题作出贡献,积极参与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发起并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截至2017年9月,我国先后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开展打击网络犯罪合作,提出责任共担、社会共治的国际禁毒合作方案,联合各国开展国际追逃追赃、打击电信诈骗等执法行动,全面参与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等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内的执法安全合作,创建了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建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走廊国际执法合作论坛。坚定支持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发展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手段,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决遏制和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行径,积极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有效维护海外利益,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为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扎实开展涉疆、涉藏外交,回击无端指责,在联合国平台和国际上赢得大多数国家理解支持。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有效遏制侵害我国国土安全的各种图谋和行为。在南海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维权斗争,在坚决应对域外势力干扰介入的同时,与地区有关国家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妥处分歧、聚焦合作。中国政府先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等多份官方声明文件,我国在多个国际场合重申中国对南海问题的立场主张,有效维护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坚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具体争议,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稳定海上形势。我国排除干扰如期完成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扩建工程,南海维权取得历史性进展。2014年7月设立的三沙市永兴(镇)工委、管委会,标志着中国在西沙岛礁首个基层政权城市雏形诞生,用政权实体组织形式进一步宣示了我国主权。2015年起,华阳灯塔、赤瓜灯塔、渚碧灯塔、永暑灯塔和美济灯塔陆续建成发光并投入使用,维护了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原则,在尊重历史和国际法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斗争,在多个外交场合和部分国家重要媒体上发表“钓鱼岛属于中国”的言论或文章,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执法,依法行使国家主权,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积极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中国在坚持原则、不断提高管控能力的同时,坚持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谈判沟通,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我国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坚持劝和促谈,推进朝鲜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中国还在阿富汗和平和解问题上积极斡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呼吁对话,在缅甸和孟加拉国之间居中协调,这些行动都为实现地区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安全,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与正当权益,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2014年9月,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启动,可以随时为在海外遇到困难和有所需求的中国公民提供关怀与帮助。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中国还成功从多个突发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接回滞留同胞,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截至2017年9月,先后处理100多起中国公民在境外遭绑架或者袭击案件,受理各类领保救助案件30万起。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下,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境外企业和对外投资安全保护体系。中国还同其他国家达成多项便利人员往来协定或安排。截至2017年9月,持中国普通护照可以有条件免签或落地签的国家和地区已达64个,与中国缔结简化签证手续协议的国家达41个。我国公民出行更加安全方便。  



  《中国共产党简史》由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


  出品:中国文明网
  文字来源:《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主播:张棋宣(河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