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万里长沙
电子诗集《万里长沙》 | 茱萸:镜像:蒋梦麟和燕卜荪

长沙的春日(长诗)

  四、镜像:蒋梦麟和燕卜荪

  今夜在中国,让我来追念一个人。

  ——卞之琳译奥顿(W. H. Auden)诗

  作者:茱 萸

  朗诵:谢 

  

  769年春,杜甫带着一家子流寓到

  长沙。1937年秋,蒋梦麟、梅贻琦

  与张伯苓也都来了——在炮火中

  他们把一千多名大学生安顿于此。

  韭菜园、陆军营房、岳麓山与远在

  衡阳的南岳圣经学院临时拼凑起了

  一具长沙临时大学的肉身。是的,

  

  眼前状况虽说临时,战争总要结束,

  但秋季的开学不容耽误。它的使命

  履行了三月有余:校本部在韭菜园,

  理工学院在岳麓山下,文学院则在

  南岳美丽的晚秋里牵挂着长沙城。

  秋去冬来,又分三路跋涉到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则是它获得的新名字。

  

  多年以后,写《西潮·新潮》的蒋校长

  对长沙仍然难以忘怀:“湘江里

  最多的是鱼、虾、鳝、鳗和甲鱼,

  省内所产橘子和柿子鲜红艳丽。”

  他说长沙的豆腐贫富咸宜,洁白

  匀净,如浓缩的牛奶。他还说,

  要论缺点也是有的……楚天长短

  黄昏雨,湿气有些重,宋玉纵然

  清朗如朝阳,亦忍不住为此犯愁。

  

  从长沙的春日到南岳之秋,杜子美

  南下,走向他的晚辈同行燕卜荪。

  驾着大历年间被春光洗净的小船,

  乘坐二十世纪跨西伯利亚的列车,

  从洛阳(伦敦)、成都(哈尔滨)到

  奉节(北平),又赴长沙,往衡阳,

  走了千余年、几万里,卑湿的此地

  最终俘虏了高傲的大校长与诗人。

  

  而燕卜荪,来自英格兰的威廉老师

  那年三十有余,“像一个幽灵一样

  来到了中国”,置身衡山湘水间

  并不感到凄惶,“同北平来的流亡

  大学在一起”甚至让他很兴奋。即

  使“湖南厨子煮米饭硬得粒粒可数,

  难以吞咽”,南岳山秘境

  毕竟战胜了无处不在的湖南辣椒。

  

  不修边幅的教授讲莎翁和玄学派,

  又为临大文学院的学生们宣讲了

  诗的舶来真理:“诗人应该写那些

  真正使他烦恼的事,烦恼得几乎

  叫他发疯。”(果真是“舶”来的

  吗?难怪杜甫船舱里陈列的净是

  那样的东西)为纪念这段岁月,他

  写下了长达234行的《南岳之秋》,

  表达了当初的愉悦:“那时候我有

  极好的友伴。”他自异域携来的

  诗的种子则在西南沃土培育的花圃里

  嫁接出了好几种超乎寻常的品类。


  ①出自蒋梦麟自传性作品《西潮·新潮》第二十八章《战时的长沙》。
  ②
该说法出自 John Haffenden,William Empson:Among the Mandarin,p.437,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③这句话是燕卜荪长诗《南岳之秋》的标题说明。
  ④该说法出自柳无忌1987年于美国写的回忆文章《南岳山中的临大文学院》。
  ⑤出自伊恩·汉弥尔顿编《现代诗人》内的《威廉·燕卜荪同克里斯多弗·里克斯的谈话》,王佐良译。
  ⑥出自诗人、译者、燕卜荪的学生王佐良对《南岳之秋》的第一条译注。






作者简介


  茱 萸,又名隐山,籍贯江西赣州。生于1987年。哲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新诗史及当代诗的研究与批评。出版有诗集、文论及随笔集《花神引》《炉端谐律》《仪式的焦唇》《浆果与流转之诗》等,部分诗作被译为英、俄、法、西、日、韩等语言。曾获全国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江苏省第六、七届紫金山文学奖,叶圣陶文学奖。


朗诵者简介


  谢 红,湖南广播电视台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主任播音员,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政府奖项获得者。



出版发行:湖南文艺出版社

电子书制作:潇湘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