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艺术长沙 >> 文艺精品
艺术长沙(243) | 纪红建:在艰难中认识和升华——《大战“疫”》创作谈

在艰难中认识和升华——《大战“疫”》创作谈

文丨纪红建


  历史不会忘记,2020年的春天,樱花绽放,脆弱又顽强。

  也就是那个春天,因为一场世界罕见的疫情,人们度过了一个最紧张的春节。在这个春节中,武汉人民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2020年的春天,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了这次凝聚中国伟力的大战“疫”。从武汉回到长沙后,我在重新回味与梳理在武汉采访的这些故事时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为了全国人民的健康,一小部分人做出了牺牲,每一个抗疫者都是守护我们健康与安稳生活的守护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二十个字的抗疫精神,是每一个抗疫者的心血甚至生命的书写,是14亿中国人民的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转眼间,近两年过去了,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依然如冬日里的一缕缕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我曾以为这些故事会随着光阴的流逝慢慢褪去,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因为现在人们生活的节奏是那么的快,可令我振奋和欣慰的是,它们不仅没有消失,还仍然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着,犹如一条条小溪汇成江河,随着历史波涛不断奔涌向前。

  虽然我在武汉所采访的,作品中所记录的,都是这场战“疫”中的普通人,他们平凡却又伟大,他们在医院、在社区、在建设工地、在超市,在任何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投入战斗,但他们却是2020年战“疫”的主力军。他们的故事中,有汗水,有泪水;有无助,有无畏;有担忧,有欣慰……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家的坚守与坚信,坚守岗位,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在武汉的35天里,我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多的震撼,也更加全面、立体和理性地认识了这场战“疫”,除了感动和温暖之外,我看到更多的是艰难。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战“疫”。有患者对于生活和生命的艰难,有医务人员对抗未知病毒的艰难,还有疫情对干部、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保洁员、心理咨询师等人在各个方面的艰难考验。

  也正因为此,“艰苦卓绝”这四个字贯穿了全书。全书分为序章、尾声、第一至第五章、附录8个部分。第一章“我们没有时间流泪”,我将目光聚焦在抗疫初期的武汉,反映武汉本地医务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勇敢奋战的精神面貌。第二章“寂静与火热”,我力图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呈现“武汉抗疫”从“无序”迅速转变为“有序”的过程,用紧密的细节展现“武汉抗疫”这场人民战争的宏大场面,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方舱医院建设,全国医务工作者紧急支援武汉、探索救治良方,转运病人等。全章充满了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第三章“心痛也不能倒下”,重点凸显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公务员、志愿者,以及普通患者的心灵世界,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坚强与脆弱、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人们对抗疫的理性认知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四章“春天的使者”,我将目光聚焦社区战“疫”,用手中的笔写出了社区战“疫”的复杂与艰巨,记录下了社区公务员和所有党员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所有社区民众共同战疫的暖心故事。第五章“我们一起战斗过”,我以志愿者、感染新冠肺炎后康复的医生、超市工作者等为代表,讲述平凡人在抗疫中不平凡的故事,展现社会的大爱与温暖。

  如何圆满地完成采访与创作,将所见所闻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来,对我来说同样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采访难。去武汉前,我先后到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望城区人民医院等多地采访,并创作了《长沙行动》《宁静与沸腾》《人民战“疫”》《照进心灵的阳光》等报告文学作品。采访过程中,我已经感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和采访的艰难。不久后,有出版社向我约稿,但我婉拒了。我说,如果没有去现场,我便不敢写,写了良心上也过不去。报告文学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就是对报告文学作家责任和良知的考量。那年2月24日下午,我正式接到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老师电话,说中国作协准备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往武汉采访。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报了名。李朝全老师问我需不需要和家里商量,我说不需要商量。其实在报名之后,我谁也没有说,一是怕有人反对,二是也怕有变数。2月26日上午11时,我与另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曾散踏上了高铁,开始了这趟特殊的武汉之旅。武汉,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甚至我满脑子都是这座城市繁华热闹的景象。然而一下高铁,刚走进这座城市时,感觉整个武汉是冰冷的,看不到车,看不到人,安静得可怕。除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外出,基本都蜗居在东湖边上一个叫“水神客舍”的宾馆里。宾馆里还有一些全国各地的作家和媒体记者,显得稍有人气。不过,也没有人串门,在过道碰到的人都戴着口罩,甚至穿着防护服。窗外叽叽喳喳的布谷鸟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陪伴,莫名的悲凉感很快涌上我的心头。无疑,任何一次采访都是有担忧和顾虑的,也是有限制的。融入那个环境,真的很少考虑自己的健康,或者说安危了。但对于采访,我必须切合实际,高层比较难采访,我就选择采访奋战在一线的普通人员,打开了另一扇窗。我采访了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协和医院、金银潭医院、援鄂医疗队,以及街道、社区、小区、企业、隔离点、派出所、警务室等,包括医务人员、干部、患者、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保洁员、心理咨询师、军人、警察、工人、居民、教师、学生、司机、农民工、个体户等等,总计200余人。采访完后我心里便有底了,因为他们汇聚在一起就是无穷的力量。

  认识难。采访与创作中,随着认知的深化,一旦离事物过近便很难辨清真相,这时候需要收住脚步,将位置站高,将距离拉远,这样才可观其全貌,远近结合才能做到对事物的真正渗透,所以我提醒自己一定要冷静、沉着、理性。刚到武汉,我采写的重点是方舱医院和基层民警,虽然我满怀热情和激情,全副“武装”地把每次采访当成一次战斗,采访时泪水经常浸湿了口罩,但事实上我最开始的采访只能说是瞎子摸象、管中窥豹。我所采访的大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场景,或者一个细节,还远远构不成一个局部、一个方面。一是采访不够深入全面,二是这场战“疫”进程太快,甚至瞬息万变。记得我采访完四家方舱医院后创作短文《生命之舱》时,发现方舱医院的患者在急剧减少,甚至有的快要清零休舱了。这种速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料想。随后我意识到,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这场战“疫”,既要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也要用全面的、辩证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于是,我继续深入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武汉市中心医院、协和医院、金银潭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同济医院等医院,进一步采访武汉本地医务人员,以及来自上海、辽宁、湖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员。但还不够,因为这是一场人民的战“疫”,奋战在一线的不光只有医务人员。于是,我又走进武汉的街道、社区、小区、企业、隔离点、派出所、警务室等一线,采访这场战“疫”的其他参与者与见证者:患者、军人、警察、社工、工人、居民、教师、学生、司机、志愿者、农民工、个体户、保洁员、心理咨询师等,还包括不少干部和党员。特别是关闭离汉通道后小区封控管理,城中的900万武汉同胞众志成城,坚韧对抗新冠病毒,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坚强,这些种种深深地震撼着我。当然,还有在这场战争中献出生命的人们,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呼起人类对生活和生命的重新审视。而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失去亲人的家属,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样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情感基调把握难。这是一部记录灾难的报告文学,用什么样的基调创作非常重要。基调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是灾难作品,创作时肯定要流泪。事实上,这也是一部我含泪创作完的作品。当时,我和责任编辑周熠老师反复探讨,决定将真诚叙事加情感共鸣作为写作的基调。这是一部沉重的作品,在其中可以看到脆弱,更能看到坚强。在突如其来的大疫面前,我们民族守望相助,这是一种鼓舞,一种希望。所以这部作品不能有笑点,一定要有精神的力量,要有坚强和希望。眼眶里应该是饱含泪水,但眼泪又只能在眼眶里打转,不能掉下来,因为我们要坚强,要有希望,要向前进。当然,这种情感基调的把握并不是说要刻意为之,而是做到精准、理性、客观、真实、朴实地把故事进行文学的呈现。

  文本突破难。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所有的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文本,报告文学更是如此。我认为,报告文学的文本应该在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包含艺术性和思想性。我深知,创作的成功与否根本在于自身能不能对文本进行突破。所以,我尽可能地以文学的方式讲述故事,让思想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寻求或是构建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张力。创作时,完全没有滥情的抒发与宣示,更没有夸饰与煽情,相反,我尽可能地把自己小心地隐藏起来,很克制地使“我”保持着一种在场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姿态,以尽量冷静客观的笔触,去记录那些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人和事,努力让这部作品具有更加充分、扎实的见证者的史学品质。我没有主观抒情的客观冷静的描述,就是想体现一种内在而深沉、更加强烈而深厚的艺术和思想魅力。


  我只是个普通人,平心而论,面对艰难时我也有过矛盾,有过徘徊,有过纠结,但我最终选择了迎难而上。因为我始终相信,艰难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升华。


  来源:艺术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