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七律·登庐山》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毛泽东的作品《七律·登庐山》。


主播:范卫星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七律·登庐山

作者: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59年7月1日

  欣赏此诗,重点要领会诗人的“登高气韵”;若作进一步推求,能知其“居高气韵”更好。

  首联,“一山飞峙”二句,在全诗中至为关键。先讲山势陡峻,如天外飞来;后讲登临迅捷,一跃而上。山高,人却一跃而登之,因而在精神上、能动性上,人比山高。

  颔联、颈联四句均属“视觉”形象,但又非见一物写一物;而是在“视觉”范畴内随我意向发挥,故而摄入诸景皆有超乎实际视野的宏阔。如“向洋”,如“看世界”“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等,都是在庐山的实际海拔高度看不见的。这是“视觉”与“想象”同时启动:已在心中,故在望中,心胸万里,目光万里,一登庐山,所见皆大!

  “陶令”二句,作为全诗收束,仍然带有“视觉”扫描的特征。陶令曾隐居此山,登山怀人,自然想到问他一句。“可耕田?”问出了关切,问出了怀念,问也是一种历史肯定。今昔对比,人我对比,都在不言中。而“耕田”的意指,自然不必坐实为对农业、农民、粮食问题的关注。一个人,陶渊明;一方天地,桃花源,相合为一种理想光辉。能不能走进这片桃花缤纷的境界呢?毛泽东问而不答,诗情由此得以绵绵如缕不绝。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毛泽东诗词鉴赏》(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