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定风波》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苏轼的作品《定风波》。


主播:田川(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主持人)

《定风波》

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苏轼作于元丰五年,他被贬黄州期间。全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出作者不畏风雨,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出雨骤风狂的情景;而“莫听”,又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何妨”两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作者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依然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阔达胸怀。

  词的下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篇风雨对应,又为下文的人生感慨作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外出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生涯中的“风雨”。这两句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选自《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