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诗词中的端午:上下求索,百舸争流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端午诗词。

农历五月五

当艾气包裹的粽香

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

一个庄重的节日也朝我们走来


端午

穿越上千年的时空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传承、思索

它凝结了我们对家与国

最独特的寄托


  每逢此时,那位行吟于荆楚大地的诗人,总是被我们重新纪念、缅怀;他的千古绝唱,总能让我们心中层云激荡。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应该具有何种价值,被再次深思。

端午

是屈原对国至爱的不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不仅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更启迪着中国人构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七绝·屈原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赞赏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这首诗寥寥28个字,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以文做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端午

是百舸争流的激情与豪迈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因不舍一代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

这是龙舟竞渡的起源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节,观看赛龙舟,这种纪念屈原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端午

是香甜中化不掉的

思念

“解粽正思端午,怀沙莫问汨罗”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

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由来已久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传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粽子由此而来。)


端午

是愿你健康祥和的

祝福

“正是浴兰时节动”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

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妇女们为欢度端午佳节进行各种准备,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端午

是对光明和美好的

不懈追求

“菖蒲酒美清尊共”

先祖用悠然又隆重的方式,期望驱邪禳灾

几千年来始终不变的是人们那颗

向往美好生活,善良温暖的心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阳节买了樱、桃、桑椹、菖蒲、雄黄酒,门外贴了黄符纸,以此期许可以驱邪避毒。)


端午

是中华精神的

福泽绵长

“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

古人以五色丝线编结成缕

戴在孩子手臂或脚腕处

有避灾除病之说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谁家儿女在忙着采艾蒿、蒲草过端午?五彩绳缠在手臂。谁还在追悼屈原?不评往事,屈原的忠义堪比日月。无人理解读完《离骚》的悲伤,只好在树下乘凉。)


粽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飞舞

一壶黄酒驱邪,千舸江上竞渡

……

端午节,吟起诗词,感受古人情怀

把最好的祝福,藏在最美的端午诗词中

愿每个人都能品尝时光的香甜

在仲夏的日子里平和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