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二)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为您选读普及性读物《从考古看中国》。该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汇编,中华书局出版,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今天继续为您分享《从考古看中国》一书中,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建设的故事。


主播:杨娜 (云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该系统在运输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天目山系有丰富的玉料、木材及动植物资源。但本区的山谷陡峻,形成的山溪性河流大多时候不能行船。通过筑坝蓄水形成库区,可以形成连接各山谷的水上运输网。如高坝系统的岗公岭坝群,满水水面可沿山谷上溯3000米左右;而低坝系统鲤鱼山坝群海拔约10米,库区水面可北溯3700米左右,直抵高坝下方。通过翻坝,即可形成接续的水上运输。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营建的前提。


瑶山祭坛及权贵墓地及祭坛的观象示意图

  良渚古城的运转也离不开水利系统。古城生活资料完全依赖于外部聚落支撑。在不具备轮式车辆的良渚时代,水运是交通命脉。据统计,良渚区域涝灾和旱灾的比例为6:4。如果旱灾发生水运断绝,古城就无法维持运转。因此,在上游建立水利系统,汛期蓄水,旱时向城内调水,可以保证古城全年的生活用水和水上交通不断。另外,在低坝坝下几个位置钻探发现水稻植物硅酸体密度较高,可能存在古代稻田,因此也不排除水利系统具有自流灌溉的功能。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供稿:《从考古看中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汇编、中华书局出版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