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艺术长沙
艺术长沙(471)|湖南花鼓戏“六大门派”齐聚长沙,唱响乡村振兴时代曲

(通讯员:尹玮、李旭云)“手拉风箱呼呼响,火炉烧得红旺旺……”花鼓戏名家刘赵黔的一曲《手拉风箱》,把抖音直播间的热度又推上了一层楼。6月3日晚,“2024首届乡村振兴看花鼓 艺海百花在民间”湖南民间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在省会长沙举行。活动现场,湖南六大花鼓戏齐聚一堂,通过网络直播飞进千家万户。

湖南花鼓戏原来有“六大门派”

湖南有19个地方剧种,其中花鼓戏的影响力极大,特别是对省外的普通人而言,花鼓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湖南戏曲的代名词。其实,花鼓戏不仅不是湖南独有,就连我们通常说的“湖南花鼓戏”也是一个统称。按照《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记载,湖南有6个剧种都以花鼓戏命名,它们是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省会市民熟悉的省花、市花两大院团,唱的就是六大花鼓戏之一的长沙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为什么要分为6个剧种呢?其实,六大花鼓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共性方面,六大花鼓戏都属于民间小戏。早年不被封建统治者认可,不能进城演出,因而剧种形成发展的舞台在广阔乡村大地,有很多表现乡村生活题材的剧目。表演上载歌载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多动作源自对日常生产生活的模拟,程式化不高。行当方面,普遍经历了“二小戏”“三小戏”的发展阶段,小丑、小旦、小生是其特色。

个性方面,首先是舞台语言的区别,这是大家最容易察觉的要素。湖南“十里不同音”,像常德花鼓戏便以常德官话为主要舞台语言,岳阳花鼓戏则植根于岳阳、临湘一带方言。其次是具体声腔的区别,如湘北的岳阳花鼓戏以“锣腔”为主要声腔,一半以上的传统剧目都唱它,湘南的衡州花鼓戏则常用“川子调”。至于湘中的长沙花鼓戏则兼而有之,但更喜欢用“打锣腔”“川调”的名字。再者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比如邵阳花鼓戏早期有一种家班,是由一两个家庭为主组建的,早在1860年就出现了男女演员同台表演的盛况,是六大花鼓戏最早的,因而积累了丰富的旦行表演艺术。

湖南有六大花鼓戏,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很少有机会能在一台演出里同时一窥它们的精华。“2024首届乡村振兴看花鼓 艺海百花在民间”湖南民间戏曲文化交流活动就提供了这样宝贵的契机。当晚,抖音评论区热闹非凡,大家守在屏幕前等着家乡戏的开锣。零陵花鼓戏《破瓢记》、衡州花鼓戏《七层花楼》、邵阳花鼓戏《对脚迹》、岳阳花鼓戏《珍珠衫》……20余个节目表演下来,来自三湘四水的优美旋律,着实让大家一饱耳福。

花鼓戏艺术在交流中发展进步

“十指尖尖把茶采,采起细茶转家园。”一曲欢快旋律,配合绝活“打杯子”,尽情施展长沙花鼓戏魅力。来自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戏曲主播“花鼓戏一东”陈雨晴,正和市花小伙伴们共同表演《采茶调》。这也是陈雨晴的网络成名作,她们在一边演唱的同时,一边表演“打杯子”。只见四只秀气的白瓷杯,优雅地叠放于双手指尖,相互敲击,清脆动听,看得人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可千万别手一抖,杯子掉地上打碎了。

一曲唱毕,来到台下的陈雨晴又紧张地关注起了整台演出的各方情况。原来她不仅是当晚的主演之一,也是这次活动的总策划。创意之源,正是陈雨晴对湖南花鼓戏的那份执着与热爱。

2019年,陈雨晴因缘际会地开设了抖音账号,又意外因一段打杯子视频而出圈,成为市花第一个吃螃蟹的网红主播。2022年9月,市花进军抖音直播,首场就一炮而红,收获350万观众,相当于前一年线下演出的70倍。如此种种,让陈雨晴深刻地认识到,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此大的魅力和潜力。

“湖南花鼓戏之一的长沙花鼓戏火爆出圈、登上顶流,如果集湖南六大花鼓戏合力,那将是怎样惊人的传播效果啊?”在陈雨晴的心中,便萌生了这次湖南民间戏曲文化交流活动。

从想法提出到付诸实践,并不是轻松容易的过程。幸好,陈雨晴的创意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支持。指导单位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办单位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长沙市群众艺术馆、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长沙市戏剧家协会、长沙市网络主播协会等都给予了全力支持。此外,湖南花鼓戏名家李小嘉、刘赵黔、龙兰湘、胡建忠等不仅肯定了年轻人的想法,而且亲自上台表演,共同力挺湖南花鼓戏这面金字招牌。

这次活动不仅让普通观众见识到了湖南六大花鼓戏的全方位魅力,也让陈雨晴等花鼓戏从业者开拓了艺术视野。可以说,湖南花鼓戏艺术的进步提高,离不开“文化交流”这个关键词,这也是这次活动的主旨之一。无论是剧种内部不同流派的交流,还是六大花鼓戏之间的交流,亦或是花鼓戏与湘剧、祁剧等地方大戏的交流,甚至花鼓戏与省外越剧等剧种的交流,都是如此。陈雨晴说:“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那么多热辣鲜活的表演,听到了那么多优美动人的唱段,学到了那么多敬业奉献的精神,真是收获满满。我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我们湖南花鼓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一定会像今晚演出呈现的一样,守正创新,加强交流,共同进步,将潇湘梨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不忘初心,坚守“人民的文艺 乡村的文艺”

这是一次湖南花鼓戏人共襄盛举的盛会,这是一次不忘初心、追本溯源的盛会。

回顾历史,湖南花鼓戏发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尤其广大乡村是它的艺术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以乡村活动为主的花鼓戏班逐渐在城市定点,促进了艺术的成熟与提高,提升了剧种的流行与影响。但无论如何发展,湖南花鼓戏从来没有脱离人民,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陈雨晴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这一点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早在邀请嘉宾环节,陈雨晴就注意到湖南花鼓戏坚韧的生命力。除了国有文艺院团的骨干在坚守外,还有很多活跃于民间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共同在保护、传承、发扬湖南花鼓戏艺术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来自永州市零陵花鼓戏剧团的陈秋秋就是这样一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戏曲艺术之路的不易,但我不后悔选择这个职业。”陈秋秋说,“戏曲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为之终身奋斗。我见证了零陵花鼓戏的繁荣、衰落和如今的重新崛起。我相信,零陵花鼓戏这朵艺术之花定会在潇湘大地越开越盛。”

直播中以一曲《打龙袍》“十不想”博得满堂彩的戴瑛,就是一位活跃于民间舞台的花鼓戏名伶。爱听花鼓戏的湖南人,很多听过戴瑛的名字。因父母唱戏,她从小耳濡目染、戏根深种,走上了戏曲之路。在民间剧团,年轻时候的她勤学苦练,功成名就的她乐于教学,为的就是把花鼓戏艺术发扬光大。戴瑛说:“花鼓戏要发扬光大,不能只靠传承,还得博采众长,有所创新。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

“乡村振兴看花鼓,艺海百花在民间。”这次活动的另一大主题乡村振兴,也大有讲究。湖南花鼓戏的很多题材来自乡村的真实生活,彰显湖南劳动人民的审美旨趣、价值观念,在乡村非遗传承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陈雨晴告诉记者:“我的老家在株洲攸县的乡村,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推动她探索花鼓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每逢送戏进村、假期春游、回乡探亲,她总不忘在田野,在山间,在路旁,在桥头,在乡村的任意一角录制视频,化身家乡推荐官,展现三湘四水的地域风情、生活风貌。代表作花鼓戏短视频《我的家在攸县》集中展示了攸县的人文地理、美食文化,收获众多好评。

“我们希望借助这次活动契机,让更多湖南花鼓戏人各展其能、各尽其能,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热潮。”陈雨晴说,一方面可以创作更多反映当代乡村生活的文艺精品,另一方面促进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湖南花鼓戏有着悠久历史、厚重底蕴,赋能乡村振兴,我相信我们广大湖南花鼓戏人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