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乡土诗行・乐动白箬——白箬铺诗歌沙龙”在长沙望城区白箬铺镇溪云耕读书院内白箬之光乡创服务中心举行,此地也是毛泽东主席1917年游学经过之地。村民与孩子们围坐聆听老董唱诗,展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践行者以诗乐复兴乡土的生动实践。
唱诗现场,行吟歌手老董(中)
“不喜欢殿堂,我喜欢青草、白雪与荒原…”现场,吉他声起,老董醇厚的嗓音将湖南湘西诗人刘年的诗句揉进民谣旋律,深深地打动现场在座观众。接着,观众掏出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由老董即兴谱曲弹唱,声音磁性,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现场的观众纷纷表示,即兴创作需要歌者的日常经验积累和音乐灵感情绪表达,非常考验专业能力。
背着褪色吉他的老董,既是“民间唱诗行吟歌手”,也是一位“文艺创客”。2017年发起“全民唱诗活动”至今,他谱曲数百首当代诗歌,教农民用方言唱《湘西辞》,最新创作的《山鬼歌》更带动村民以碗筷桌椅奏响韵律。“诗歌本就该唱给山川听”,老董的笔记本记录着行走百余城乡的足迹。
老董并非孤军奋战,他的团队——芳菲诗乐团,组成了一支“文艺轻骑兵”。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举办诗乐沙龙、手作工坊,甚至将诗歌朗诵会搬进稻田。“我们不是来表演的,而是来点燃火种的。”团队负责人上海芳菲诗社社长刘芳菲说,这种“轻骑兵”模式灵活高效,不依赖宏大舞台,只需一把吉他、一片草地,就能让艺术在乡村生根发芽。
芳菲诗乐团负责人、上海芳菲诗社社长刘芳菲
三年来,团队开展数十场诗乐沙龙与手作活动,搜集整理濒危民谣《白箬之歌》,孵化“书法诗笺”“草编收纳”等文创产品,带动村民从观众变身创作者。乡创中心文化专员贺喜蝶感叹:“当孩子们随音乐打起节拍,就触到了乡村的‘心弦'。”
村民乐队即兴表演
作为白箬铺镇的文化名片,“白箬铺诗歌沙龙”已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文艺活动之一。在“小草农场”院落,儿童诗画与即兴弹唱经常呈现。有村民展示儿子手抄诗集:“娃娃从前刷手机,现在争当‘小诗仙’。”这种家庭美育细胞已衍生多个,成为激活乡村的“神经末梢”。团队同步启动“蒲公英计划”培训文艺骨干,设立“种子驿站”配发创作包,构建起文化造血体系。
“白箬铺诗歌沙龙·老董唱诗”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据悉,潇湘诗会文学艺术发展中心为其输送品牌运营经验,上海芳菲诗社提供创作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也高度评价肯定“艺术创客+在地孵化+美育实践”的三维模式。芳菲诗乐团队正在推进“乡村星火计划”,沿毛泽东主席游学路线开展红色唱诗会,让诞生百年的名作《沁园春·长沙》与现代民谣表现方式相融合,在新时代激励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
参加唱诗会的人员合影
“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文化力量犹如深扎泥土的根脉,以诗歌为媒唤醒沉睡的乡愁。“文化艺术组织有责任支援基层文化团体,作为文艺轻骑兵,把当代最前沿的诗歌文化和唱诗艺术输送到最基层民众之中,在白箬之光乡创中心的试点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秘书长,潇湘诗会召集人、总策划胡述斌表示。(作者:易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