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艺术长沙
艺术长沙(498)胡述斌|在诗山与故乡之间构建多元对话——北乔诗歌创作浅述

  诗人北乔的创作,如同一座连绵起伏的诗山,既扎根于民族土壤,又朝向无限的文学天空开放。

  作为《民族文学》副主编,北乔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是编辑家、评论家、诗人,也是小说家和散文家。这种多元身份的交融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与评论视角。北乔的诗歌,像是一种“骨瓷”(姜超语)——选取真实的生命经验为材,经高温烧制后凝固而成,乳白色的釉质晶莹剔透。他的诗作融合了小说叙事、散文意境和评论锐气,成为一种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

  一、多元身份与诗学根基

  北乔的创作跨越小说、散文、诗歌和评论多个领域。这种跨界经验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养分。他1990年代末期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诗山》《约会小说》《南人书话》等文学评论专著,以及长篇小说《新兵》《当兵》、小说集《走火》《尖叫的河》、散文集《远道而来》《三生有幸》以及诗集《大故乡》《临潭的潭》《大地的星辰》等二十多部著作。

  作为《民族文学》副主编,北乔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学的推广与发展。他策划的“大家读刊”活动,让杂志走进基层文学现场,走到基层作者身边,激发广大基层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助力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二、诗学特征与艺术风格

  北乔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收缩感,“就像越攥越紧的拳头,泡沫和杂质被挤出和挥发,剩下的都是干货,是精粹的铁和钢”(李犁语)。这种特质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两种精神面貌:

  一是缤纷的面具被褪去,真相裸现;二是诗风结实而干爽,冷静而客观化,近似于零度写作。北乔擅长处理个人体验与世界经验的关系,诗中的个人只是世界的一份子,感受与悟出是自己也是“别人”的,诗人成为人类和命运的嘴唇。

  在他的诗学实践中,动态意象和超常规艺术搭配是显著特征。如“微风弹奏露珠”这样的诗句俯拾即是,他始终注重构设诗歌的画面感,并且诗作中的意象多为动态的。

  三、文本细读与“诗山”理念

  《诗山》集中体现了北乔的诗歌评论理念。在这部作品中,他放眼整个诗坛选诗人,每人选3首诗,以期能大致洞见诗人的整体创作风貌。

  《诗山》入选的66位诗人,在年龄、地域、风格、个性等方面覆盖了当下诗坛,打破了诸多人为设定或约定俗成的“部落”和“派别”。北乔放弃了自己对诗人的喜好,只考量他们的诗歌写作及其之于当代诗歌的话语质量和分量。

  北乔的诗歌点评像是一种探秘,他善于发现并进入诗人的创作路径,从文本入手,兼顾诗人的整体创作以及当下的诗歌写作的实际,深入而准确地进行解读和分析。

  四、故乡诗学与精神家园

  北乔的诗集《大故乡》集中展现了他的故乡情结与行走哲学。少年参军离乡,时常身处异乡,多年来他在行走中找寻自我与故乡的存在,以归乡为视点,尝试用脚步把异乡走成故乡。

  《大故乡》充盈着生命的呼吸,以旅行缀连自然与故乡,在不同的空间敞开知觉,展开生命的探查与问询。诗集中呈现出一种平静简单的心境,这是繁华过后的淡然。

  北乔诗歌中的自然山水经过诗意皴染,超脱了自身的地域特征,诗人包容开放的心态中增添了情感属性,最终又回归到自然的属性。

  他依凭“有意识的凝视”而取景于自然,用言语摹象,不计较得失利弊,最终实现了“纸上还乡”的愿景。

  五、评论理念与“中医式”解读

  北乔秉持独特的评论理念。他将文学评论视为一种创作,认为评论家就是以文本作为素材进行创作。他倡导“中医式”的评论,即“把作品视为生命的整体,而非各种特质性的组合”。

  他提出评论应该先尽可能地进入作家的创作通道,然后再抽身而出,正如进山看山,再在山外看山。就是要先把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丢掉,用心感受作品,如同体味生活一般。

  北乔认为,好的评论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他提到:“评论家遭遇一部作品的历程,其实和作家相似,都是从感性抵达理性”。评论家的理性思维能够丰富和发现作品的文学品质,研究和总结作品的叙事,进而完成理论上的构建。

  六、民族文学与多元视野

  作为《民族文学》副主编,北乔以“文学的民族叙事”和“民族文学的大叙事”为新视野,积极参与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的发展。北乔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青春性的写作”,一切有关青春的心态、情绪、表达方式,与世界相处的方法等,均在其中。这些作品呈现出“年轻态”的气质和品相,是当下年轻人实时的呼吸和行走。在他看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文学形态,如果缺席,文学大生态就不可能完整。他尝试在评论中让网络文学与纯文学产生对话,拓宽文学评论的边界。


  北乔的诗歌如同他评论的“诗山”,不是孤立的山峰,而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他笔下的“大故乡”也不是封闭的故土,而是无限开放的精神家园。

  在他的诗学世界里,微风可以弹奏露珠,异乡可以成为故乡,评论可以成为一种创作。

  北乔,以其多元的身份和开放视角,正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地图上,标注出一座又一座值得攀登的诗山。

  202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