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远人读诗》系列
潇湘诗会《远人读诗》(四十三)| 值得礼赞的最好瞬间

  沐浴与歌唱

  作者丨乔治·西尔泰什
  译文丨连晗生

  她唱歌,当她正在洗澡。

  八十八岁的寡妇。房子叹息

  在背景中巧妙地盘旋

  移开它的眼睛

  只听这一个人的声音。

  

  太阳正游荡在花园周围。

  这是她所有八十八年的太阳。

  它没有特别的斧头要磨。

  草都是耳朵,

  没有嘴。树木不介意

  

  这音乐。它们轻轻摇头

  以留住时间。声音将扫净

  它们身边的空气。她的口译员们

  围着她旋转。她看不见的

  评论家们站在旁边,笔记本已准备好。

  

值得礼赞的最好瞬间

文丨远 

  英国当代诗人乔治·西尔泰什(1948—)的作品以抒情见长,其诗行的细腻度能说明他对生活始终保持着投入和观察。这是成为诗人的前提。读者面对他的诗歌,还能品味出他对生活秉持的积极态度。这首《沐浴与歌唱》能让我们管中窥豹,见出一斑。

  从充溢全诗的生活来看,能肯定它不是一首虚构之作。对一首不足二十行的抒情诗来说,虚构既没有太大必要,也很难表现出源自生活的力量。没有生活气息的诗歌,很难使读者动容,也很难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生活无处不在,对诗人来说,如何选择就成为必然。西尔泰什这首诗让我们首先得到的信息是,“她唱歌,当她正在洗澡。/八十八岁的寡妇”。这两行诗除提供某个隐秘的生活现场之外,还包含一些语言之外的信息,西尔泰什能说出诗中“寡妇”的准确年龄,就说明她或许是西尔泰什的家中长辈,又或许是年事已高的熟悉邻居。诗歌起句也好理解,无非是诗人听见她在沐浴时唱歌。这是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生活事件,也是令人容易忽略的、与己无关的片段。西尔泰什极为迅速地抓住了这一瞬间,或者说,这一瞬间对西尔泰什造成了极大的心灵冲击。他没有说对方唱的是什么,也没有去说她唱歌的缘由。对这首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西尔泰什由此生发出非比寻常的创作欲望。

  对歌声的倾听,西尔泰什投入了他的全神贯注,所以他发现,“房子叹息/在背景中巧妙地盘旋/移开它的眼睛/只听这一个人的声音。”这种一笔荡开的写法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力。西尔泰什的确不需要告诉我们她在唱什么,只将围绕歌声的现场以各种角度的投射告诉我们,不仅诗人自己在倾听,还包括整幢“房子”,而且,在她的歌唱中,“房子在叹息”。这是令人心动的一句,当房子因为她的歌声而发出“叹息”之时,我们足以想象那些歌声在西尔泰什的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回响。当然,唱歌的人不会是货真价实的歌唱家。她的歌唱是随心之举。正因为随心,反而使所有的外物“只听着一个人的声音”。

  我们继续深究会发现,她的歌声令西尔泰什心动,不是她的歌声如何迷人,而是她的年龄已到了“八十八岁”。这是人快要走完一生的晚年。晚年总令人忍不住惆怅和悲伤。当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写人在晚年的沉默时易引起共鸣,就因为那些沉默包含的悲伤、回忆和渴望时光重来的心理是老年的生活特征。这些特征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到了晚年的人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些特质?

  西尔泰什被一个八十八岁老人的歌声吸引,是他发现人到晚年的另一面。我们从这些诗句中可以体会,那个“八十八岁的寡妇”在无意中袒露了自己对人生的舒缓热爱。她在平时未必强调过这点,如果她做过,也不会在此刻才引起西尔泰什的注意,正因一切是随心的、无意的、简单的、自然的、发乎情感的,西尔泰什才猛然有了极深的触动,他也才笔随心走地写下接下来的第二段诗句,“太阳正游荡在花园周围。/这是她所有八十八年的太阳。/它没有特别的斧头要磨。/草都是耳朵,/没有嘴。树木不介意//这音乐”。

  这些诗句读来温暖。无论何时,温暖都令人心动。西尔泰什在该段第二行再次强调“这是她所有八十八年的太阳”,它使前面那行“太阳正游荡在花园周围”之句得到不动声色的提升。当一个人到了来日无多的晚年,仍在独自的空间情不自禁地歌唱,我们就有理由说她的人生不论经历过什么,最终面向了生活的美好一面。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美好,但美好不一定是物质带来,还得看人的内心有些什么。从老人的歌唱中,我们的确发现,沉浸悲伤的人会始终悲伤,选择美好的人终究会美好。人生说到底,就是当事人的选择。

  西尔泰什敏锐地发现,在代表温暖的太阳那里,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斧头要磨”,尤其对晚年获得沉静的人来说,已不再感觉岁月的刀削斧劈,此刻人最能体会的,便是人生智者所说的那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尽管没有谁的人生能免除痛苦与悲伤的侵袭,但经历后要如何面对,才是西尔泰什从她歌唱中得出的看法。西尔泰什不需要像写散文那样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他写的是诗歌,就服从了诗歌的标准,所以,“草都是耳朵”的句子不仅有出乎意料的感染力,还让我们看到,这些形象的生成,是因为一种真实的瞬间使它们获得点缀的权利。西尔泰什通过笔尖,成为草与树木的代言人,将它们转换成动人心弦的诗句。

  当诗人不动声色地说出“树木不介意//这音乐”时,我们能够体会,此时此刻的世界万物,有什么会拒绝一个老人的歌唱?它表示了老人对生活的态度。它不仅令西尔泰什和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动,还令“它们轻轻摇头/以留住时间。”甚至,西尔泰什还进一步将事实以判断的口吻指出“声音将扫净/它们身边的空气”。树木们要“留住时间”,不是针对青春的时光,而是面对更高一层的全部人生。后者比前者更令人怦然心动。作为读者,我们也出乎意料地觉得,最值得人生挽留的,不一定是青春,而是人到晚年后抵达的彻悟与豁达。一切可以放下,一切可以用随心所欲的歌声来面对。这是令人向往的境界。还有什么样的瞬间比得上西尔泰什遇到的瞬间更令人感动和感慨?就连“轻轻摇头”的树木也愿意成为歌唱者的“口译员”而“围着她旋转”。这是作者的以为,却自有一股强烈的说服力——作者愿意以为,读者也心甘情愿地承认,因为每个人都同意人生最后的豁达值得向往和肯定。

  西尔泰什以“她看不见的/评论家们站在旁边,笔记本已准备好”为结句。这里的“评论家们”是复数,它说明“评论家”既是西尔泰什本人,也是这首诗的每一位读者。西尔泰什的评论是在“已准备好”的“笔记本”上写下这首诗歌,读者的评论是读过这首诗后,会不由自主地因共鸣而触抚自己澎湃到温柔的情感。

2020年5月13日夜


诗人简介

  乔治·西尔泰什(George Szirtes),匈牙利裔英国诗人、画家、翻译家。1948年生于布达佩斯,1956年作为难民抵达英国,在伦敦长大,经过艺术训练后,在不同学校教授艺术、艺术史和创造性写作。西尔泰什出版有多部诗集,并获得多种诗歌奖,其中包括第一部诗集《倾斜的门》(1980年)所获得的费伯纪念奖,2004年诗集《卷轴》获得艾略特奖。2016年获得《诗歌与人》杂志颁发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