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1
中元节丨灯火为路,遥寄情思

  入秋后,关于农桑与丰收的习俗将逐渐增多。

  俗话说“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粮食丰收之时既要感谢风调雨顺,也要告知先祖秋成喜讯,所以农历七月被奉为吉祥月,定于七月半的中元节则集中包含了祭祖、追怀、庆丰收等多种含义。

  中元节是一个十分包容的节日。其名字源于道教,中国古代将一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分为上元、中元与下元,合成三元。

  历史上,道教、佛教、民俗信念都曾融入中元节。在道教,它是校籍赦罪之日;在佛教,它叫盂兰盆节;在民间,则是三鬼节之一(其余两鬼节分别是清明节、寒衣节),有祭祖荐新、放河灯的习俗。

  正因为中元节包容多样,各种习俗在七月半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与其他节日节俗相近的习俗,如今反而容易让人忽略。若是说祭祖,首当其冲是清明节,若是说灯,自然最先想到上元节。久而久之,倒是“鬼节”这一别称更引人注目。

盂兰盆道场即事

明·王彦泓

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但悟无生了不难。

  但糅杂多家习俗的中元节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容小觑。

  首先,中元节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秋尝祭祖的活动,而后民间加入慎终追远的传统。中元节习俗可谓既符合百姓对自然的崇拜,又满足了世俗道义功能,使得七月半深受上下欢迎。

  其次,中元节因包容多家文化,内蕴深长。中元节自古以祭祖尽孝为主,后来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放河灯逐渐成为主要活动,但其文化核心始终表达追怀、追思之情。

  中元节河灯一般以莲花形状为底座,也可直接用荷叶放置灯盏或蜡烛。河灯不仅为故去的先人而放,也为无家可归的悲路之人而放。

  古时民间认为,上元为阳,所以灯火设在岸上为人所用,中元为阴,张灯应在同样为阴的水中,如此才能为故去的人提灯引路。中元节放河灯是十分盛大的活动,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曾记录清代皇家于北海放河灯的盛况。

  “使子內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做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

  当盏盏莲花灯漂浮于河湖,与众多河灯相映形成缓缓流动的灯河,热闹壮观之余,更为岸上的人平添一份心安,从此漂泊者有了归家之路,遥远的相思有了寄托。

  诚然,中元节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祭祖尽孝的归根之情。

  在丰收时节,怀着对脚下土地和天上先祖浓厚的敬仰和认可,感恩生命与生活。祭祖不止是缅怀先人的活动,也是维系地方民俗与传承家风的方式。袅袅青烟中,家族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心愿而虔诚地低头思考,故乡的记忆跟随青烟深入心中。

中元

宋·徐集孙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如今,许多家庭仍保留着中元节祭祖的习俗,虽然形式不再盛大隆重,但重在追思情深。前几年,北京、杭州、南京等地曾举办放河灯活动,还有从上元节的九曲黄河灯变化而来的下元节河灯,用以纪念死难,祈求和平。

  今日中元节的灯火已不如诗词中所写得那般繁多,但祭祖怀乡和追思故人的情感经过沉淀已对后世产生深远的观念影响。今夜,无论是思乡的游子还是思人的亲友,心中漂泊的莲花灯盏将载着悠悠情思流去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