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1
中秋节|团圆夜就该多准备些好吃的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敬月习俗,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其名源自于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则是在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彼时中秋赏月风俗在长安一代极盛。

  到北宋时期,中秋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世俗情趣愈益浓厚,并不断发展、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今时之中秋,提到中秋的节食,月饼自是首屈一指,其长相精致,香甜可口,又有团圆吉祥之意,苏轼就曾在诗中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足可见当时对其万千宠爱。可月饼在明代之前还并未被中秋独占,属于中秋的CP另有其“人”。

  螃蟹

  古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中秋时节蟹肉肥厚,味道鲜美,此外,“蟹”与“谢”同音,中秋送蟹也有感谢之意。自汉代起,螃蟹就是中秋宴的“明星”了。彼时多以蒲包蒸熟,倒上酒醋,围坐取食。不过吃法虽然简单朴实,宴桌四周却要铺满鲜花,还要摆上石榴和时鲜,真是满满的仪式感。

寄文刚求蟹

宋·张耒

遥知涟水蟹,九月已经霜。

巨实黄金重,蟹肥白玉香。

尘埃离故国,诗酒寄他乡。

若乏西来使,何缘致洛阳。

  芋头

  中秋吃芋头多见于江南地区,寓意辟邪消灾,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八月间,正是芋头收成的时节,“芋头”又和“余头”发音近似,因此人们便借此寄寓好日子总有富余,祈求平安顺利。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

宋·苏轼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田螺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肉质格外肥美,也较好处理,正所谓“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过又香螺”。此外民间认为,田螺盖与眼睛形似,月下食过螺肉之后,螺壳通透,因此也认为中秋食田螺有“明目”之用。

  糍粑

  糍粑口味清淡,甘甜爽口,老少皆宜,寓意幸福美满、吉祥如意,是国人非常钟爱的传统小食。中秋吃糍粑缘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将伍子胥而流传开来。相传伍子胥建城时,以糯米蒸熟压成砖状放凉,既作为城墙基石,又为荒年备粮。后来每到丰年,人们便也把糍粑制成砖来纪念他。

  南瓜

  古时江南地区,八月半流行以南瓜烧糯米饭。南瓜清热解毒,促进消化,配上主食几口下去便有饱腹感,在很难避免大鱼大肉的中秋时节,最是合适。

  桂花酒

  亲友团聚,对月畅谈,酒必不可少。桂花有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寓意,加之清雅高洁、花香悠远,便成了人们酿酒的佳品。桂花酒味道醇香,酸甜可口,入口余香回荡,开胃醒神,健脾补虚,饭后用还可助眠,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祝酒的最佳选择。

  诚然,没有哪个节食是一定属于某个节日,因为在今日的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品尝到这些美食。

  然先人要将这些食物赋予意义,并作为节令食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其中不仅包含着趋吉祝福的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还刻写着某个年代、某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奔涌不息的不竭动力。

  明月下,杯盏间,如果我们还能在谈笑、祝福间偶然聊起桌上碟盘中的它们,为什么会在今时今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这代表着我们的心底里仍然铭记、认同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