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3
除夕|今宵辞旧岁,万家迎新春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翠柏红梅,点缀岁末温情,爆竹金胜,共贺万家新春。今日除夕,与春节构成了年节的主干,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即除去;夕,即夜晚。除夕也即除去旧年的晚上,因此除夕也叫“除夜”“岁除”。其源自上古时期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的风俗,也与腊祭和傩有关,《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载除夕取“逐除”之意驱散疫病,而民间传说则认为是在此日逐除名为“年”的怪兽。但不论何种说法,总归都是为了驱散灾祸晦气,更好地迎春贺新。


除夕习俗众多,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等都是除夕重要的习俗,自古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祭祖敬神是除夕最古老的节俗,除夕也因此成为我国的四个祭祖大节之一。旧时岁暮祭祖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农历十月初一起便有不间断的祭祖活动,而到了除夕则格外隆重,对祖先的供品甚至要优于备好的年饭,春节期间更是每饭必供,享祀先人;敬神则多存于腊月中,但设供也会高于平常的规格。如今,人们仍会在除夕祭祀先人,传承孝道,但生活中仍会把重心放在身边的亲友之上,珍惜当下,热爱当下。


贴春联是除夕另一沿用至今的重要节俗。春联的前身为“桃符”,也叫“桃板”,由桃木制成,最初并不写字,而是画门神画像,相传可辟邪。据传最早的春联诞生于五代后蜀广政27年,后蜀之主孟昶(chǎng)要群臣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子,以试才华,结果无一能令其满意,只得自己在寝宫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白庆,佳节贺新春”的句子,也由此成为了第一幅春联。

到宋代,这种以上下句联语为内容的桃符开始普遍流行,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就曾留下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至清代,制作更简易、成本更低的纸制的春联开始兴盛,而且也更易张贴,由此也出现了挂在门楣上的“横批”,从而构成了现代普遍认识的春联。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春联对用纸颜色也有门道,《燕京岁时记》中就曾记载:“祭皂以后,则渐次沾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宫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当然,这并非定好的规矩,而是寻常百姓本就用不起高贵的纸张,甚至只能以碗底抹锅灰扣圈代字。如今,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国家也在发展中不断强盛,此类现象早已不复存在,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火红的春联,还要加上生肖等图画,各式各样,映衬着欢喜红火的年节气氛。


与贴春联类似,燃爆竹的节俗最初也是用于驱避鬼怪。最初的爆竹就是字面意思,即燃烧竹子,相传发出的“噼啪”之声可驱走惊吓一种名为“山𤢖(sāo)”的怪物,也即“山魈”,《荆楚岁时记》中有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𤢖恶鬼。”到三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以纸卷火药而成的爆仗;到现代,各式各样的花炮更是百花齐放。当然,如今为了减少噪音、保护环境,电子爆竹成为了人们更多选择的方式,燃爆竹也和春联一样,脱离了它最初的原始意义,成为了衬托年节热闹氛围的标志。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除夕中最重要的重头戏自然是晚间的团年饭。大年夜,人们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辞旧迎新,幸福跨年。团年饭也是年节中最热闹愉快的时刻,阖家欢聚,互送祝福,举杯共饮,意味悠长。吃过年饭后,便要守岁,家人团坐,嬉笑玩耍,款言细语,美好而温馨。守岁自唐代起便颇为流行,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守岁》一诗中写道:“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如今人们在守岁时的活动则更加丰富,与家人一同观看春晚,与好友相约来几局游戏,与爱人窝在被窝里看一部电影,每年守岁都会是一段分享爱与温情的美好时光。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一年时光就要在这华灯初上的夜晚结束,虽然匆匆不觉,但仍要感谢。跟爱的人来个拥抱,感谢他们一年中的关心、包容、挂念;和虎年好好作个告别,感谢365个日子里,那些瞬间带给我们的感动、惊喜、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