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3
重阳节|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时至重阳,西风渐紧,庭叶纷纷,然日仍高挂,萧瑟中却又存着几分未尽的精气神。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节日也由此得名。

重阳节源自古老天象崇拜,上古时季秋举行的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便是节日前身,并借此时节谢天地、祖先恩德,后于西汉普及,于唐代鼎盛,传沿至今,除了祈福还添了敬老的文化内涵,并于2012年多了“老年节”的身份。


作为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中元等齐名的我国重要祭祖节日,祭祖是重阳最重要的主题,传承着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而赏菊、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等都是重阳节里的重要节俗。

但除了祭祖外,重阳节里仍有一项相当重要的风俗便是登高,且有“登高节”的别称,其与三月三的临水相对,一春一秋,在千百年中挥洒着秋之意趣,寄存着浓浓的乡思与亲情。

九月九日眺山川


登高也叫踏高,战国时期已有此俗,但并不固定在重九之日,直至西汉才有了重九登高的节俗。刘歆《西京杂记》中便有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登高彼时不仅有禊之意,也为游赏玩开了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之俗已然完备,并与重阳节彻底绑定,此间还诞生了登高之俗起源的两个传奇故事。

一为“孟嘉落帽”。孟嘉为晋代人,也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相传其年少便才气纵横,深得驸马大将军桓温赏识。一岁重阳,桓温在龙山宴请群僚,正到兴致浓厚之时,一阵风吹落了孟嘉的帽子。

旧时落帽极为失礼,便有人作诗讥讽,可孟嘉却仍然高谈阔论,语惊四座,令众人折服。由此后世便得了“孟嘉落帽”的美谈,并以此为登高的源起。《清嘉录》中便有言:“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另一说为桓景避灾,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详细记载了此传说。相传汝南桓景随仙人费长房多年游学,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遭难,你快些回家,让家人都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便可躲过此劫。桓景照做不误,晚间回家才发现家中鸡犬牛羊无一生还。后世人们便也依样画葫芦,开始举家登高,祈求躲过灾祸。并就此衍生了登高时的饮酒、佩茱萸的附属活动。


满头争插茱萸花


虽说根据传说,世人皆认为插茱萸的习俗源自桓景,但实则此俗汉代时已经存在。《西京杂记》中便有汉高祖宠妃戚夫人侍儿贾佩兰佩茱萸的记载。

到唐宋时,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习俗已是十分盛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至今仍脍炙人口、老少皆知。


且此时重阳插茱萸不再只是传说中的“辟恶气”,还多了装饰美化的作用。北宋时,开封地区妇女就剪裁彩缯作茱萸花,相互馈赠。

插茱萸也有讲究,有几种形式。一是插在头上、身上;二是插在家中摆放;三是用红布装盛双数茱萸,少则四颗,多则八颗,缝成香囊佩戴在手臂上。三者皆有辟邪保健康的愿祈。

明清之后,此俗在重阳节里仍是盛行不减。明代诗人申时行就曾有“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的诗句,足见此俗之盛。

陶然共醉菊花怀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重要节俗都难免会形成节会,如上巳节、端午节等,重阳节也不例外,登高会便是重阳节中最重要的节会,晋代《风土记》中就曾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

旧时登高会不论皇家还是百姓,富贵或是贫贱,皆要入场,可谓是全民参与。皇家自是排场十足,如南朝宋武帝上项羽的戏马台登高、唐中宗李显林的幸渭亭登高等,皆是显赫,百世流芳。平民百姓不比富贵皇家,但也要登高远望,来上一次温馨的野餐。


当然,节会怎少得了文人名士,历史上就有过不少重阳节会赋诗作文的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勃重阳作《滕王阁序》的佳话。相传,那年重阳王勃方才十三岁,在前往海南探望父亲途中,听闻南昌都督广邀天下前往共襄盛举,作《滕王阁序》,成一世之名。

王勃欣然前往,日渡七百里,赶上聚会。重阳之日滕王阁高朋满座,都督为显其女婿才能,故意邀宾客先作,人人都谦让,只有小王勃敢于出头。都督开始还颇有不满,觉得前几句不过如此,直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笔,拍案叫绝,王勃也由此名震文坛。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诗句,古今也是灿若繁星。但受限于重阳的节期与祭祖的节日主题,诗文多见愁容,倒是鲜有亮色,不足见重阳登高会的胜景了。




一过重阳,秋情渐远。随着冬日脚步的临近,外出游赏的机会便愈发少了。

今年重阳前后,不如寻个时间,和亲朋一同去登高,回忆过往的甜蜜,眺望远方的霞光,铭记当下的美好,将习习秋风留存,温暖这一岁剩余不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