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3
中秋节|一轮明月,悠悠古华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许多都有与之对应的节物。如年节的对联,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龙舟,重阳的茱萸等,它们与节日一一呼应,相互增色,成就了传统节日的深厚意韵。


中秋节亦如此,每每提及自是离不开一个“月”字,其节俗大多也与月亮有关或是由月而衍生。

每岁至此,一轮明月高挂,伴着凉风,悬照山河,同千百年的清秋厮守,添了诗情画意,在皎皎光华中绘出浪漫与温馨。


祭 月


中华民族与月的情缘古已有之。古代我国许多地区会在秋分节气祭祀“月亮神”,称“秋暮夕月”,在仲秋丰收时节答谢神灵护佑。

据史料记载,《周礼》中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夕分月”的活动,西汉《礼记》中也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可见“夕月”,即祭月的规格与春祭相当,是国家祀典,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然秋分节气时,并不是年年都能有满月,后祭月之期便改在了月华更盛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便也由此演变而来,且得了“祭月节”“月光诞”的别名,祭月、拜月也成了中秋节最古老、重要的节俗。

拜月之俗,在唐宋颇为流行,到明清更是盛行不衰。《帝京景物略》中曾详细记载明代北京的拜月场景,甚多讲究:如祭品中的果饼一定要圆,瓜要分瓣刻作莲花状,要买月光纸绘满月像,祭祀的神位也要在月出的方向,一切准备停当后,待月亮升起,再由全家人一同向月而拜。

此外,我国古俗有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然实则男子也可拜月,只是一般由女子主祭,且男女拜月所祈有别,女子多求娇美容颜,男子则求早步蟾宫。


赏 月


相比于祭月、拜月,赏月、玩月之俗的的娱乐成分则要大了许多。

赏月风俗形成于汉代,西汉刘安及其门客著《淮南子》后,关于月亮的神明及神话被逐渐具体,“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自商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被完善,并留下了完整文字记录。而嫦娥与后羿的凄美爱情不仅为中秋添了浪漫色彩,多了一分对团圆的寄望,更为中秋节日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图|嫦娥奔月图  明·唐寅

赏月之俗在汉武帝时初见风华。相传武帝曾建“俯月台”以专门赏月,并以“眺蟾”命名。俯月台下还建有水池名为“影娥”,专用以映现台上的宫娥嫔妃。每每登台赏月,台上佳人与空中明月同映水中,宛如入月仙游,而此便是赏月、玩月最初的模样。

武帝之后赏月之俗相沿不断,直到唐开元年间迎来又一个高峰。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贵妃杨玉怀每年都要在太液池赏月,还修建了专供赏月的“赏月台”。

此外,信奉道教的玄宗还经由道人之手炮制了“玄宗游月宫”的专属故事,如今看虽无根据,但在彼时却使月亮从虚无缥缈的仙宫成了凡人也可触及的区域,拉近了月亮形象与百姓内心的距离,由此民间赏月玩月之风便也更盛了。


宋代赏月之俗较之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载,当时都城每逢中秋,富家会自己搭架、装饰台榭,民间则纷纷争占预定酒楼高位,争取更好的赏月位置,而中秋夜里“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宫里儿童,连宵戏嬉,市井并阗,至于通晓。”持续一整夜绮丽奢华,足见盛景。

唐宋之后,赏月、玩月之俗相承不绝,但江南的中秋夜仍然热闹,清代顾禄的《请嘉录》就曾记载了名门闺秀通宵达旦盛装出游之景。


品 月


不止节俗,中秋最重要的节食,同样与月相关。

相传月饼的始祖是殷、周时期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但此前一直只是作为供品出现。中秋吃月饼相传始于唐朝。一岁中秋,唐高祖李渊与群臣共度中秋,一手拿着吐蕃商人进献的圆饼,一手指月笑言:“应将圆饼邀蟾蜍。”并将圆饼与群臣分享。


后唐僖宗时也有在中秋夜以红绫包饼赐进士的做法,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有“小饼如皎月,中有酥与饴”的名句,虽此时还未定名为“月饼”,且内馅和外形相对单一,但中秋食饼的习俗已存。

“月饼”一词首次出现为南宋《梦梁录》,其中有言:“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自此月饼成了中秋节的重要节食,并出现了荷叶、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

此后,经过元、明两代,月饼已同中秋彻底绑定,但愈发普遍,甚至“四时皆有”,民间还以此作为佳节之礼相互馈赠,作为祝福“团圆”的美好象征。



一轮明月,悠悠古华。


从远古崇拜起始,在唐朝赋予精神内涵,在宋代稳固成型,到如今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与月亮文化携手,联结古今,延续光明,包裹住团圆情意,寄托着古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盼,为中华民族筑起精神家园,不止千里共婵娟,更是千年共婵娟。

今日,又至佳节,愿得年华,常见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