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3
元宵节|有月无灯不算春

农历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里春节之后的又一个大日子,因其为每个农历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此称为“元宵”,另根据道教“三元”说法也称“上元节”。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历史悠久、节俗众多。其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指从正月十四夜“试灯”、正月十五夜点“正灯”,进行祭神祈福活动。因此灯自古便是元宵节的重要节物,元宵节也得了“灯节”之名。然西汉之前对元宵节虽已有重视,却并未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东汉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相传汉明帝一夜梦见一金人,身长六丈,项配白光,大臣们言称其似西方的佛,于是明帝便派人出使天竺拜取佛法,并在洛阳建寺,后听闻古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有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俗,便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寺院燃灯,弘扬佛法,史称“燃灯表佛”,由此推动了正月十五燃灯一俗在我国多地推广,正式成为元宵节的重要习俗。

南朝时期,国都建康有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到唐代灯会已十分兴盛,宋、明时期则到达顶峰,在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中都有多处元宵灯节的描写,甚为壮观。直到今日,元宵灯节在发展中已延伸出多种节俗,并仍有延继。


花灯是灯节最为突出的景致,也最能显现灯节的特点。

最初的灯多为独立、静止的,相对单调,最先“进步”的就是对于灯的装饰,而其中首先就是改变灯的形状,不仅有了圆、短、方、角等几何形状,还出现了龙、马、柿子等仿生创新。此后灯框与灯面也作了改进——如灯框加上了雕饰,灯面则添上花草动物、吉庆图案的彩绘。

再后来,人们开始对灯进行组合,以求呈现更美丽的灯景。如唐玄宗时就出现了一种形为树状的灯架,称为“灯树”。《开元天宝遗事·百丈灯树》中就有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光,光明多月色也。”此外在《岁华纪丽》《灯影记》中都曾提到,有能工巧匠以缯彩结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共二十余间,悬挂着珠玉、金银,富丽堂皇;灯上画着龙凤虎豹,栩栩如生,不仅美丽且极富意韵。


宋代花灯至盛,更是出现了兼具山林形胜的鳌山,也即以灯而制的山。《东京梦华录》中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此灯山不仅粗看壮观宏伟,细节处也极尽考究:如各个灯面都绘有神仙故事,灯的形状也已经可以如雕塑一般制成各类神仙法相,且手臂还可活动自如,手指还有水流出,就如现今的喷泉一般,极尽机巧之能事,充分彰显了我国先民的创造性与想象力,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制灯工艺的匠心独运。


图|上元灯彩图  明·佚名

而有了形色各异、种类丰富的花灯,出现灯市贩卖花灯便是水到渠成了。宋代灯市已十分发达,《乾淳岁时记》中载:“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宋代元宵烟火灿烂,也有了可以让孩子们拿在手中把玩的“滴滴金儿”,但比起烟火的转瞬即逝,花灯则来得更为长久,因此人们不仅要欣赏绚烂的烟花,也愿意花上银钱,为亲友、孩子送上一份更久长的美好。

图|观灯图  南宋·李嵩

到了灯市,除了赏烟花、看花灯,最吸引人的活动当属猜灯谜,既见趣味,也富风雅。王文濡撰《春谜大观序》中就曾写道:“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

猜灯谜时,人们将谜面贴附灯上,游赏时猜中了,便可以取下纸条来领取谜赠,谜赠则各式各样,既有文房四宝、巾扇香囊之类的雅物,也有灯市小贩自备的瓜果、小食。到康熙年间,有些地区更是将谜面挂在长棚上,引得人们围观猜谜,形成了名为“灯社”的组织,规模盛大,也足见人们对此俗的热衷与喜爱。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灯在两千余年中的元宵节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限的欢愉与美好,为人们在春节的末尾送上团圆的幸福时光。

今夜,华夏月与灯依旧,万家同度佳节。愿每个人都能在旖旎的灯火中,共享一份千年不灭的和美与温情。